不聽話孩子不慣毛病
生活中有一種現象,叫做“慣犯”。
“慣犯”,指的是:因犯過失,造成不良后果的人或事。而“慣犯”,更多是指被溺愛者,通過幫別人收拾殘局、替別人著想、在公共設施上亂扔垃圾、在游戲機上玩耍等。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不過,“慣犯”并非無藥可救。經研究發現,“慣犯”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生活懶散,做事無興趣。
“慣犯”的孩子缺乏自覺性,做事無興趣,不能自覺承擔責任。也許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有些孩子會因為家長的溺愛而不自覺地逃避責任,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如果父母不積極引導,有些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認為自己可能不適合做一些事情。
第二,有悲觀、絕望、厭世的情緒。
有的孩子長期受家長的教育引導,認為悲觀是不好的,悲觀是沒出息的表現。當遇到挫折時,他們會悲觀絕望,消極頹廢,把自己的失敗歸結為自己的原因,陷入悲觀的情緒中,最終產生輕生的想法。
第三,具有悲觀的情緒。
悲觀的孩子對待事情的認識會局限于一件事,比如說,悲觀認為這件事很危險,但是悲觀的孩子認為這件事很有意思,他把這件事想的很糟糕,所以他對這件事產生了悲觀、厭世的情緒。
因此,家長應該用一些積極的方式對待孩子悲觀情緒,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是有力量的。
比如說,樂觀的父母對待孩子能夠理解,包容孩子,鼓勵孩子,而悲觀的父母只會責備孩子,不理解孩子的情緒,并以此為借口,將這種情緒傳遞給孩子,對孩子產生不利影響。
比如說,樂觀的父母對待孩子擁有健全的心理,孩子也能夠通過父母的情緒、語言和行為,去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視的,被父母需要的。
這樣的孩子遇到問題時,更容易向父母求助,而不是自己獨立思考,自己解決。
這種積極的心態,會讓孩子擁有更加好的自我認知,不會因為父母的消極情緒,而關閉了心扉。
父母及時發現孩子的抑郁情緒,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走出抑郁情緒,這也是父母能夠給孩子帶來的最好的禮物。
看到這里,身為父母的你,是不是也想擁有這樣一個健康的孩子呢?
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