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身邊很焦慮,從而和我們產生隔閡,也因此和父母產生很多摩擦。
最近在網絡上又有一位寶媽曬出了一段特別感動的文字:
“我孩子三年級了,自從上四年級后,學習成績就開始下滑,我也天天給孩子講道理,每天都在講學習的重要性,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啊,還越來越不愛學習。”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1、 知識點掌握不牢
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到三年級,課程內容和難度都有了一定的升級。而且已經跨過了一年級的難度,尤其是七年級的課程難度也會相對提升一些。如果不能適應這些變化,那么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有更多的挫敗感,他們對學習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
2、 缺乏學習方法
對于每個科目的知識點掌握得不牢固,孩子也不容易掌握,不利于孩子在學習上的進步。而且老師在授課的時候也不善于將重點知識點或難點講給家長,導致孩子聽不懂。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轉而產生厭學情緒,嚴重者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
因此,當孩子存在學習困難的時候,家長應該多多鼓勵孩子,而不是批評指責。學習困難只是一個表象,一個行為的背后很可能是一個長期因素,我們要做的不是孤立孩子,而是探究孩子厭學背后的原因,幫助孩子解開心結。
3、 缺少陪伴
有的父母認為,把孩子送去學校學習,就是讓孩子放松一下,讓他們吸取教訓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可是,有些父母忙于工作,或忙于其他,或忙于其他,或忙于其他,對孩子的學習不過是隨便應付。
這就會讓孩子產生厭學的心理。
因為父母總是在孩子背后指手畫腳,時不時地監督,時不時地批評,時不時地指責,讓孩子感到十分反感厭煩。
所以,孩子一到學校就會感到緊張、焦慮、厭惡,從而形成厭學的心理,長此以往就會出現逃課逃學的情況。
4、父母與孩子溝通不暢
每個家庭都存在著不同的溝通方式,爸爸媽媽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也不一樣。
一些家長會使用命令式的語氣,大聲地讓孩子去做某事,或是簡單粗暴地告訴孩子不可以做什么,卻從不問孩子的意見,也不給孩子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感到很壓抑,同時也會產生逆反心理,你越讓我怎樣,我就越不做。
因此,父母與孩子進行溝通時,應該讓孩子感受到父母與自己的溝通,而不是居高臨下地訓斥或是高高在上地命令。
以上四點,是作為父母應該具備的溝通的基本原理。
掌握溝通的基本技巧,促進親子之間的交流
溝通的基本原則包括:
表達是四個方面,第一要真誠、第二要通暢、第三要有獨立的空間、第四要有獨立的經濟基礎、第五要有獨立的經濟基礎。
我在這里給大家分享三點,既保證孩子對父母的愛,也有利于孩子將來的學業和生活,這幾點建議是我經常會給大家強調的。
因為孩子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都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也就是要獨立的思想,不聽話、調皮、不聽父母的話,這些都是這個年齡階段的普遍存在的。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在2-3歲之前,基本上是有父母照顧的,依戀關系是健康的,那么這個階段的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就會慢慢增強。
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和培養,以后就會變得十分叛逆、不聽話、不尊重父母、不懂得感恩,行為習慣也會變得十分的糟糕,這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并且很難改變。
綜上所述,對于12歲之前的孩子,父母要盡可能地和孩子進行親子互動,特別是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玩游戲,這樣孩子就不會有時間觀念,也不會沉迷于游戲,因為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會讓孩子對父母更加的信任,同時也不會沉迷于游戲,因為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會讓孩子明白游戲并不是生活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