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37度暖爸
2021年7月,教育部發布《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

2021年10月,教育部在對政協《關于進一步落實青少年抑郁癥防治措施的提案》的答復中明確提到:“將抑郁癥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

孩子自殘、自殺事件偶見于媒體,國家對于下一代精神健康的重視也提到了新高度。為什么現在抑郁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呢?@37度暖爸,在這篇文章中,將結合案例以及自己所學,從多角度分析。作為父母應提前了解,防患于未然!或許,一個不起眼的小動作可能就是壓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友情提示:本文篇幅較長,略燒腦,請按需閱讀!文中案例均經過加工,隱去個人隱私,請勿對號入座!
這幾年,孩子自殘、自殺事件偶見于媒體。不由得父母感嘆:這代孩子怎么了?這么脆弱?死都不怕還怕活著?我們小時候,誰沒挨過老師、家長的責罵,甚至是挨打,也沒聽說誰家的孩子想不開啊?現在的孩子可真是打不得、罵不得!

為啥抑郁的孩子越來越多了?
我們同學之間的交流,也發現抑郁的孩子好像真的越來越多了,尤其是在疫情的這幾年。但我卻認為這是時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階段,僅此而已。
1、信息流動速度加快
首先,移動互聯時代,讓信息流動速度加快,人們現在獲取信息的速度已經遠非從前可比。所以,簡單粗暴點來說:以前就是有了抑郁的孩子,你也未必知道;你知道某個孩子輕生了,也未必知道他是抑郁。

2、個人精神需求度提高
現在學齡孩子的父母大多數出生于70-90年代。在那個物質、精神條件都相對匱乏的階段,加上集體主義利益至上,人們對于個人精神層面的需求度也是比較低的。或者說,不太重視個人感受和個人精神需要。
而現在社會的物質條件高度發達,人們在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后,自然會追求更高層面的精神需求。隨著心理學的普及,加上各種信息對于個體感受的關注度,人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孩子和父母之間出現了知識和個人意識方面的斷層。也就是說,父母還沒有轉變思想,關注孩子的個人感受度,但孩子已經提高了自己的精神需求。

我的一位同學在省會城市做咨詢師,她和我分享了一個案例:男孩,21歲,國內雙一流大學某藝術專業,出現了抑郁表現。在回溯兒時成長經歷時,這個男孩這樣回憶:“11歲那年,媽媽為了讓我減肥,在暑假送去了武校。因為無法忍受教練的責罵、挨打還有同學之間的欺凌,我給媽媽打電話,想讓她把我接回家。結果媽媽只是來看了看我,留下了一些零食就走了。當時,我看著我媽的背影淚流滿面,怎么大聲喊她也不回頭。”
在向媽媽提及這件事的時候,媽媽表示:那是為他好,那么胖,上了初中怎么辦?體育考試都很難及格。

從母子二人對于同一件事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倆人根本沒在一個頻道上,自說自話!孩子感覺到難過,被拋棄;媽媽認為是為你好,爹媽不會害你。恐怕媽媽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樣一件事,成為拉開母子關系的導火索,甚至在埋藏了多年之后,點燃了孩子的抑郁。
3、普遍焦慮的傳遞
經濟發展之后,人們不再吃大鍋飯,從下海經商開始,貧富差距拉大,普羅大眾對于經濟的焦慮也悄然降臨。房價上漲、與他人的攀比、無限豐富的物質刺激出更高的欲望……這是時代發展的洪流,沒有人能夠阻止歷史的車輪,更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我們忘記了如何平衡自己的欲望。

父母的焦慮等時的負性情緒會影響與孩子互動投入度。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你高興和不高興的時候,對待孩子的標準一樣嗎?在不高興的時候,與孩子互動時,你會敷衍他嗎?所以,在這兩種情況之下,父母親的負性情緒會傳遞給孩子,孩子的感受一定是挫敗、內疚、自我價值感低,即:我不重要。
4、同輩交往減少
以前的孩子,放學、放假都是三五成群的結伴寫作業、玩耍,餓了、渴了,到誰家都能吃頓飯。同輩之間的交往和聯系,也是孩子情緒宣泄的出口。而現在隨著城鎮化建設,孩子們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就像一只只孤獨的小獸,缺少了同輩之間的交往。

5、被關注焦慮
家庭成員對于孩子的重視度,也讓孩子的關注度被提高。70-90這代人,趕上計劃生育,家中獨生子居多。結婚生寶寶之后,各路親朋(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關注點自然會落在這個小生命身上。這個孩子應該很幸福吧?
你體會過第一次自己站在舞臺上,被聚光燈照射的感覺嗎?上臺前會不會焦慮?幾乎所有人都會因為被過多關注,擔心出錯而產生焦慮情緒。焦慮過多,會降低自我價值感,進而轉化成抑郁。

在當下家長過多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本身就是一種單一的評價體系。傳統文化對于學習“光耀門楣”的觀點,以及社會對于高考生的關注度提高,都可能是增加孩子焦慮的誘因。
說到底,當下的各種環境因素、社會因素是時代發展的一個階段,作為父母我們無法改變,但是我們能改變自己。在孩子的教育的問題上,父母的作用,永遠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關于家庭因素對于抑郁的影響,父母應該要了解,降低抑郁的風險。
你所認為的理所應當,是孩子的委屈自己
幾乎所有動物都會選擇年長而又有能力的成年來照顧自己,這關乎到自己是否能獲得足夠的生存資源,健康長大。人類幼崽也是如此,他們需要依賴父母的照顧,提供物質(身體成長)、精神(愛與陪伴)資源,讓自己得以長大。從依戀關系的角度來看,父母親就是孩子的靠山。孩子會不在乎靠山的感受么?那么,孩子在與父母的互動時,可能會選擇委屈自己,迎合父母,因為他們需要獲得足夠的優質資源。

抑郁的人,都是好人,他們常常委屈自己成全別人。因為在從小長大的過程中,他們的需求沒有被看見、被重視、被滿足。所以,他們常常會產生負向的自我評價:我是不重要的、我不值得、我的需求和媽媽/爸爸的……相比優先級是較低的。進而,轉向為自我攻擊:我怎么能這樣想/說/做呢?羞愧、內疚、負罪感也隨之而來!如果孩子長期陷入對于過去事件的羞愧之中,等同于向抑郁點燃了導航的燈塔。

去年夏天,和一位媽媽聊天,她侄女中考觸動了她兒時的傷疤:“我侄女考試成績很好,家里人都讓我參考上哪個高中,因為我是初中老師,肯定知道的多。然后我就想起來,我中考成績也很好,家里人都沒人夸夸我……”
看著她眼淚大顆大顆的滴落,我對于她過往的痛,也感同身受。我不是她的咨詢師,而我只能做到傾聽與陪伴。她說:“她自學心理學好幾年了,就是為了療愈自己”。

很慶幸,她能覺察到自己的需求,并向外界求助,通過學習充盈自己的心靈。但是,這種自我反思和覺察對于孩子來說,要求太高了。尤其是陷入抑郁中的孩子,他們可能已經被抑郁的黑手攥緊了喉嚨,連呼吸都變得困難。
弗洛伊德認為:人有死本能,又被稱為毀壞沖動、攻擊本能或侵犯本能,由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他認為,死亡本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沖動。當死本能向內時,表現為:自虐、自殘甚至自殺;轉向外部時,表現為:對抗、攻擊,甚至殺戮。
咱們通俗點、不那么嚴謹地說:當孩子向你發脾氣時,就是死本能的外部表現,是對父母的攻擊;當孩子感到羞愧、內疚或是出現自殘行為,甚至自殺這是對于自己的攻擊。其實,他們是想要從父母那里獲得更好的生存資源,例如:具體事物、愛與關注。

其實,這些事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當你對孩子提出要求時、拒絕孩子的要求時,是否考慮到了孩子的個體感受是怎樣的?拋開是非對錯的二元論,只是單純地接納孩子的情緒感受,是降低抑郁發生概率的最好方式。反過來說:父母將自己認為的理所應當,以粗暴的形式要求孩子,并忽視孩子的感受,要求無條件執行,是對孩子傷害最深的互動方式。
沒有哪一位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然而父母親并非圣人,所以,除了在親子互動中,盡量規避各種導致抑郁的因素,也要能及時識別孩子的抑郁信號,及早采取措施。
識別抑郁信號
首先,強調一點:抑郁不等于抑郁癥!抑郁,是一種情緒狀態,而抑郁癥則是抑郁情緒長期累積之后的精神疾病。因此,及時識別孩子的抑郁信號,察覺孩子的情緒狀態,是隔離抑郁和抑郁癥的最好方法。就像我們接種新冠疫苗,預防大于治療。

抑郁狀態,我認為不是一種情緒,而是多種情緒的混合,包含:沮喪、悲傷、苦惱、羞愧等不良體驗。例如:我的一位老師,因為父親去世沒能及時回家看望最后一眼,過于悲傷和自責,導致抑郁。
抑郁的一般表現為:沮喪、呆滯、感知覺遲鈍、思維能力下降、對環境變化敏感度降低、厭食、暴食、嗜睡、對于自己的愛好也無法提起興趣……通俗點說就是:不開心!當孩子出現了類似的狀態,作為父母就應該引起重視了,如果持續的抑郁且程度較深,那么就有了轉變為抑郁癥的可能。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第一,自我評價低是抑郁的一項核心因素,但是在中國,自我評價低,被視為是謙虛的美德。所以,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父母的教育形式更傾向于采取“打壓式教育”,目的是防止孩子“翹尾巴”。在這樣的方式中,孩子從父母的言行中內化了自我認知:我不夠好!過低的自我評價,可能會成為抑郁的前奏。

第二,青春期是高發群體,父母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一定要更加注意觀察他們的情緒狀態。
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的孩子面臨自我同一性的統一和角色混亂的狀態,如果自我同一性發展較好,會形成忠誠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用大白話解釋下埃里克森的觀點:孩子面臨著“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和“我在別人眼中是怎樣的”兩個問題的矛盾處理,他們是否能完成這兩個問題的整合,就是青春期的心理發展任務。這一心理發展任務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工作狀態和家庭狀態。

孩子在青春期既有著想要離開家庭的沖動,又面臨著無法離開徹底獨立的現實,同時還要完成自我的統一,加上學習的壓力。所以,孩子在這個階段出現抑郁的概率,相較于其他成長階段較高。父母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有兩點要注意:
1、 孩子在沒有請求的前提下,不主動提供幫助;
2、 孩子面對困難請求幫助時,也別直接提供幫助,最好能通過引導、啟發、分析,讓他們感覺到是自己發現了問題的解決方式。
最后,我提供一個建議,希望你能接受:從10歲開始,每年讓孩子寫下自己最在乎的人,最想得到的/最想做好的事或物,每樣寫10條,共計20條,寫不夠數量也沒事。這張清單,最好是每年更新一次,也可以作為孩子向上的動力,類似于一年的計劃。
為什么我要讓你這樣做呢?因為這張清單,可能會成為孩子最后的救命稻草!說白了,可能是阻止孩子極端想法的一道牽絆!

結語:當雪崩來臨,沒有任何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生活在新時代,作為父母只能選擇與時俱進,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提升育兒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代兒童的發展。固守傳統教育思想,不求更新與改進,實在是不可取!
關于本文內容,有問題可以直接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有問必答!文明交流,不接待抬杠運動員!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