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焦慮癥不愿出去怎么辦?
『專家觀點』
『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不能體會』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不能體會”
“父母缺乏理解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的愛”
“孩子膽小、怯懦、怕生”
“父母包辦一切,讓孩子沒有界限感”
……
1
孩子焦慮癥,是因為缺乏愛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核心的需求就是歸屬感和價值感。
孩子只有在生活中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內心才會充盈。
而在家庭當中,父母若沒有給到孩子足夠的愛,孩子就會覺得生活在沒有愛的環境下,精神上也就會變得冷漠。
孩子為了贏得父母的愛,會慢慢變成“討好”父母,讓父母不斷地去呵護他,但是孩子內心的渴望是:
希望父母的愛能被看到,而不是被忽視。
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一個人內心的安全感,如果沒有得到滿足,就會造成恐懼和不安?!?/p>
孩子的成長需求得不到滿足,
孩子會非??释玫礁改傅膼酆团惆?但是卻因為無法通過表達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他只能選擇用暴力和反叛的方式表達自己。
就像這位媽媽說的,這樣做不僅會引起孩子的叛逆,還會讓孩子愛跟父母對著干。
就像前幾天的《小歡喜》里的方一凡之所以如此叛逆,是因為父母雙方都沒有做到跟他平等對話,在孩子的內心深處,他一直把自己當成了媽媽和媽媽間的戰斗中的一員,只有他自己知道,作為獨立個體需要他想要什么。
所以,孩子會用激烈的情緒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而這時候,父母往往會認為是孩子不聽話。
而事實上,有時候孩子屏蔽父母的聲音,只是因為父母的權威。
而父母不知道的是,叛逆,是孩子在向父母展示自己的獨立。
因為在青春期,父母有時候會和孩子的權力之爭,用權威來壓制孩子,以暴制暴,因為父母覺得孩子的這個行為就是挑戰自己權威的方法,孩子就不能容忍。
再加上他們有很強的自我意識,所以,通常會試圖通過挑戰父母的權威,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這時,父母如果還是采取高壓政策,就會將孩子推到父母的對立面,變得越來越叛逆。
“孩子叛逆期的3大表現”
1、 喜歡說“不”
他們會通過否定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當父母不尊重他們獨立的需求時,他們就會開始反抗,開始對父母做出反抗。
2、 頻繁接觸危險行為
青春期的孩子,不僅性格會變得十分敏感,還很容易受到身邊的朋友的影響,比如校園暴力,甚至是校園暴力的欺凌等等。
所以,他們的反抗行為,會讓父母感到焦慮和擔憂,生怕孩子的叛逆行為會影響學習。
3、 以暴制暴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很強的逆反心理,如果父母沒辦法“順著”,那么孩子就會通過這種“叛逆”的行為,來反抗父母。
孩子總是會把父母惹怒,比如:
1、頂嘴
父母的話聽不到孩子的耳朵,孩子總是會在內心吶喊:憑什么你們可以玩手機,我就不能玩?
孩子頂嘴反駁,父母會立刻暴跳如雷,大聲呵斥:
你是大爺,懂什么,我讓你玩去。
2、不聽話
父母拿自己沒辦法,只能跟在孩子身后收拾,孩子會感到痛苦,父母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們認為自己辛苦了,孩子就應該聽自己的,什么都由著孩子。
3、不懂事
孩子雖然不懂事,但父母總會想著孩子是自己的心頭肉,但總會一天孩子要長大的,想要孩子變得懂事,獨立,就要讓孩子們學會聽話。
可惜,太多的父母和孩子溝通時都沒有學會表達自己的意愿,他們只會聽從別人的命令和安排,不懂得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心里。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很容易遇到很多麻煩,即使是長大了也會缺乏主見,總是人云亦云,而且沒有自己的主見,這樣的人很難有大的作為,特別是父母,孩子的很多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