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咨詢師培訓師簡介
薩美
心理咨詢師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注冊心理咨詢師,從事心理咨詢工作21年。
現在,我的咨詢對象是青少年,工作內容是心理咨詢師幫助人們發現并治愈自己。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青少年健康加快行動》精神,將每年10萬人的健康理念付諸實踐,并通過綜合媒體、公眾號、網絡等,廣泛宣傳青少年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傳播科學的心理知識,幫助青少年重拾信心和成就感。
其中,《2009年和20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年際演變》提到,近年來,青少年的心理問題總體有所加重,呈現出了許多負性向隱性的特點。特別是初三、高三學生,突然面臨升學壓力,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從初三學生群體的角度看,青春期是少年美好的時期,也是人格高速發展的時期,由于日益增加獨立意識、獨立意識、成人意識,面對來自社會的壓力、挑戰、沖突,有的學生表現出過度的緊張、焦慮、抑郁,甚至有的學生出現自傷自殘、自殺等傾向。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還有一種極端情況,就是孩子已經進入了嚴重的青春期,家長卻還沒有完全進入,孩子和家長的沖突不斷,甚至有可能會做出極端的事情。
更讓人擔心的是,有不少孩子雖然進入了青春期,但家長仍然還沒有完全地認識到孩子的這種變化是一種疾病,而且還存在“青春期綜合征”,甚至是“青春期精神分裂癥”。
這些表現,看似是青春期“叛逆”,其實是疾病
在作祟
“青春期”也是抑郁癥的易發階段,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展關鍵時期,極易陷入抑郁、焦慮、情緒困擾。
青春期抑郁癥表現為心情不好,經常厭學、不去上課、不參加考試,甚至想過自殺。
但其實,青少年抑郁癥的典型表現,并不是情緒低落、悲觀厭世,而是表現為“精力旺盛”、憂傷、易怒、愛發脾氣,愛生氣,不想與人交往,嚴重的甚至可能會出現自傷、自殺行為。
他們有的會因為一點小事而自殺,有的則是焦慮癥、抑郁癥等精神疾病,患者可以正常行走于任何年齡段,且每次活動都不超過1個小時。
抑郁癥還可以看不見的黑影,但卻深深地影響著孩子。
有的抑郁癥患者還會伴有自傷行為,例如:不停地抽搐、反復洗手、反復疼痛、反復用頭撞墻等等。
如果孩子的情緒失控,卻又不敢表達出來,同時,在此過程中,孩子的情緒又極度的不穩定,那就需要家長進行更多的引導和陪伴,來幫孩子穩定情緒。
孩子情緒失控時,家長要做這4件事
在你以為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這幾件事不要做,家長們不要做
1、不接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出現情緒失控時,你不理解孩子,認為孩子有什么不對的地方,所以孩子不愿意溝通。孩子不愿意與你溝通,你不要說你想讓孩子做什么,你說什么他就做什么,你不做了,就如上面那位媽媽的孩子一樣,你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可以告訴我你現在的想法,我覺得你的難過點是什么,你自己也可以思考一下。”
當孩子愿意與你溝通時,他也許會說:“我不知道。”這時候,我們再去認真思考一下,這件事情的解決辦法是否可行?父母在這件事情中的態度、語氣、態度,是否得當,會得到孩子思考的過程中的結果,也是孩子學習的過程。
孩子也可能會說:“媽媽,我知道了,可是我好像想學一下,也想摸一摸一摸大象。”媽媽可能會說:“你這個年齡段,連眼睛都不端正,你能不能試著去學習一下你的本事?”
這個時候,孩子要的不是你為他做好了一切,而是他要自己做到去承擔后果。
如果你總是過度控制孩子,而沒有幫助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那么他就可能會失去去學習的能力,有些東西,即使你給他報了好幾個,他也不愿意去嘗試。
不要著急,不要譏笑,也不要貶低孩子。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無論大人說什么,他也會認真聽。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尊重,而不是命令式的口吻。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情感。
建議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學會表達,學會表達。
這就是正面管教,他稱之為“聽和了”。
04
孩子為什么會撒謊?
因為父母沒有跟孩子站在一起,孩子認為自己的想法總是對的。
父母不聽孩子的解釋,還想要孩子聽自己解釋,這往往是個誤區。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說:“小孩子懂什么,有什么道理”。
孩子說:“不,他們在一起玩手機”。
父母應該怎么辦?
這是因為父母總是把孩子跟手機隔離起來,孩子覺得沒有手機,自己也就不需要通過手機去尋求其他的信息,也就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因為這些信息已經充斥著他們的大腦,也就是說,他們要么沉迷于手機,要么就會逃避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