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稍微不聽話就大吼大叫,比你想象的要狠,“作業沒寫完不玩手機,飯都不吃,你這樣以后怎么辦”。
每天我都會被孩子氣得崩潰,自己也在不斷地自我懷疑,為什么自己會變成這樣?
然后,就成了孩子眼中的“滾刀肉”,動輒就能把我們逼瘋。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們總是對孩子付出大量的物質和愛,然而卻從不花時間和心思去思考,才會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壞情緒嫁接給孩子,成為孩子人生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如何才能避免在教育的路上踩坑?
01
學會控制情緒,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家有三歲孩子的樂樂媽,曾在微博上吐槽說:“每次孩子不聽話、不配合、不好好吃飯、不好好寫作業,我就想發火,可是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
樂樂媽媽一開始對此感到很困惑,甚至還很痛苦,但是她發現自己在和孩子的溝通中,總是缺乏耐心,總是忍不住去吼孩子,而且脾氣上來了孩子還會說“你為什么總是這樣?”
但是慢慢地樂樂媽媽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意識到吼叫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開始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對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傷害。
她開始不再吼孩子,不再吼孩子,給孩子自由,并跟孩子好好說話,跟孩子好好交流。
時間久了,孩子果然發生了改變。
有一次,樂樂想要喝水,她媽媽不同意,就一直在嘮叨:“你想喝水你就不能喝飲料,飲料是垃圾食品,對身體不好。”
媽媽對著女兒吼道:“不許哭!就知道哭!”
最后女兒哭著對媽媽說,“你別說了,我想喝飲料。”
媽媽說:“好吧,這孩子,哭什么哭,哭什么哭,我就答應你。”
結果兒子哭著跑進了廚房。
“行了行了,你就知道哭。”
媽媽讓步,結果兒子哭得更大聲,轉身走進廚房拿起了杯子砸碎了杯子。
媽媽把孩子趕出了廚房,孩子爸爸和孩子媽媽經過一番好說歹說,孩子才終于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媽媽給了孩子兩個選擇,一是讓孩子繼續看動畫片,但是這次不聽,吃完也不讓看,直到哭夠了就去睡。
孩子開始耍賴皮賴,哭鬧不止,媽媽無奈妥協,終于把電視換成了動畫片。
很多父母想不明白,為什么孩子越是一哭二鬧三打滾就越要這樣。
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作為父母,我們最應該反思的就是:
為什么孩子會哭?
為什么孩子會鬧脾氣?
作為父母,我們有沒有注意到孩子會在公共場合撒潑打滾?
為什么孩子會在地上撒潑打滾?
…………
對于孩子大哭大鬧的問題,很多父母選擇了“忽視”。
這樣的回答可能會有讓人不適感的地方,因為我們在關注“看不見的孩子”,而不是“被忽視”。
其實,不僅僅只是父母會這樣,孩子自身的情況也會有所不同。
比如:
1歲的孩子出現粘人的行為時,我們不會去關注,但是孩子會有膽小、粘人的行為;
2歲時的孩子會一開始出現哭鬧、發脾氣,而不是很在乎行為本身;
3歲時出現偷吃東西、亂跑的行為,我們會批評、指責、懲罰,但這些行為都會被父母看作是“調皮搗蛋”、“不乖”、“故意搗亂”,于是我們覺得他們是有問題,但是沒有被重視。
1歲時,孩子突然愛上了這個指定游戲,拿到手里時,那是在沙發上、地毯上、柜子里,看到一個洞,會馬上尖叫。
2歲時,他開始“說”,開始說“不”,而且總是“不要”,會有些固執地說“不”。
2歲時,他喜歡說“不”,“我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