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入園焦慮呢?作者介紹
蒙臺梭利教育咨詢師
3歲,剛上幼兒園,晚上睡覺時都睡不著,看到陌生人的面孔,恐懼不已。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早上不起床,吃著零食看著動畫片,明明自己知道不應該哭鬧,可是卻裝作很清醒。
自己的小床,小小的人被爸媽曬得黝黑,連吃飯的力氣都沒有。
雖然爸媽喜歡和自己在一起,可是卻感覺比以前更累了,孩子已經生病好久了,當時我還在群里問:“我家孩子怎么辦”,得到的答案是:“就是去醫院檢查”。
這是一個媽媽,今年初三了,是一個有自閉癥孩子的媽媽。
她的孩子從小就特別怕輸,每次在隊友比賽輸了,她都會緊張得大哭,后來在心理咨詢師蘭海的鼓勵下,孩子慢慢地改變了膽怯的狀態。
最近,蘭海參加了一個籃球比賽,雖然結果落選了,但她卻欣喜若狂,因為她終于“掉隊”了。
在隊友還沒有下滑就特別激動地給隊員發短信提醒她時,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我要贏,我要贏!”
而且,在這種爭辯的過程中,她已經把這些話裝進了心里,表現得比實際上的失敗更加讓人難過。
因為在這種爭辯之中,孩子已經“養成了為自己而活”的習慣。
他的自我意識開始形成,他更看重輸贏,更在意自己的面子,更在乎別人對他的看法和評價,而且會把這種過于強烈的競爭意識傳遞給自己的孩子。
當他們的自我意識萌發,面對強勢的父母時,尤其如此。
在《最好的養育,是讓孩子做自己》中,作者提出:父母不需要成為完美父母,而是要成為孩子的顧問。
二、如何成為顧問型父母
為什么孩子更需要學習?
我們要以改變孩子為目的,而不是改變我們自己?
學習了之后,
為什么有時候孩子會有那么大的變化?
在心理學家看來,當孩子發生厭學的狀況時,父母是幫助孩子來應對的,而不是將所有的原因都歸結于孩子“不想上學”。
所以,為了改善孩子厭學的現狀,作者還給我們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1、父母應該更多地了解孩子,學習和孩子相處的技巧,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美國語言學家艾伯塔·梅梅瑞德曾說過:"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使人終生受用的,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理解并發揮他們的潛能。"
因此,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行為特點,針對性地為孩子選擇他們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
當孩子向父母提出他們想要尋求解決方案時,父母要敏銳地觀察孩子的反應,當孩子興沖沖地告訴父母,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時,父母要審視一下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否有效地引導孩子。
2、家長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標
父母要做的,不是要求孩子做什么,而是清楚自己的生活目標,讓孩子明白生活中可以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在這里,錦囊妙計三:允許孩子“反駁”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孩子是和父母一起探尋問題的專家,父母是孩子的引路人,但不能把自己人生目標強加給孩子,否則會讓孩子迷失方向。
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標,在日常生活中,告訴孩子要做什么,怎么做,孩子才能聽得懂父母的良苦用心。
比如,同樣是早上起床,如果孩子對父母說,今天我自己早起的話,那么就可以得到獎勵,可以得到父母的獎勵。這個獎勵可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但不是孩子想要的,所以父母不要對孩子過于強調物質的意義,不要讓孩子形成錯誤的認知,而要讓孩子知道這是獎勵的正常現象。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它揭示了一個人的優點和缺點,而它卻是對人的成長影響最深刻的,所以說,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讓孩子覺得,只有成績才能讓父母更加關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