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個案分析回答問題焦慮的孩子
一個人處理困難,是因為他們想要證明自己。他們認為自己也是有能力的人,于是自己也強大了。他們也是焦慮的。
所以焦慮不是孩子的錯,家長要做的就是用正確的方式來養育孩子,這樣才能夠給他們的孩子提供一個更加幸福的童年。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什么是焦慮?
焦慮就是對未來的擔心。對未來不確定、擔心,也讓孩子擔心,也會讓孩子感到焦慮。
但是對未來的擔憂,卻是很多人一輩子都解決不了的問題。
每個人都會有各種擔憂。
人都會有焦慮,這是人之常情。
它是一種對未來事物的不確定和擔憂。
而孩子會有這樣的擔心,說明他在擔心自己不能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那么,父母為孩子的未來擔憂,真的就叫作一種焦慮嗎?
孩子在面對未來的時候,會有這種焦慮,是因為孩子的焦慮,也就是他想要去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但是有焦慮就要直面焦慮,因為它同時也意味著孩子要面對整個人生。
正如上面的兩個孩子,正是經歷了焦慮的考驗。
他們也許嘴上說著“我不擔心”,卻在某些時刻在看書、做實驗。
最終孩子陷入了習得性無助。
他們會在長期的學習失敗中逐漸失去自信,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泥潭中,而父母又不能提供幫助。
這就意味著,孩子更容易在某件事上變得無能,甚至變得消極,沒有上進心。
父母們別再把“放棄孩子”的借口當做隨口的承諾。
在與孩子的接觸中,有以下幾個因素至關重要,我們一定要避免讓“放棄孩子”這個禁忌。
第一個,不能放棄孩子
想放棄孩子,那一定要對孩子狠下心,狠下心對他說:“不管你做什么,都不能放棄你的孩子。”父母一定不要說這些話,因為你越是這么說,孩子越會朝著你期待的方向發展。
第二個,不能放棄孩子
當然,放棄孩子也有一定的原因,例如孩子的叛逆期、自我意識增強,讓他們認為自己很有主見、有獨立意識,但是因為受到原生家庭和父母教育的局限性,自我意識覺醒,沒有獨立能力。如果家長不能理解孩子這種心理特征,還是反復強調,說不定更容易讓孩子反感。所以,家長要試著和孩子做朋友,凡事多交流,少批評、指責、打罵,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第三個,要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也是一種常見的心理障礙,青春期的孩子出現叛逆行為,可能是因為他們感覺自己被忽視、被控制,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因此就會在行為上表現出叛逆行為。如果家長能夠明白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根源,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成長,孩子的叛逆行為就會大大減輕。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
一書中,曾老師講到,青春期是每個孩子必經的過程,家長應該充分理解孩子的這種行為,少一些指責和打罵,多一些鼓勵和表揚,少一些嘮叨和說教。
因為對于孩子來說,有了爸爸媽媽的支持,他們就能克服一切困難,一往無前。
家長作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守護者,不能眼睜睜一只貓飛奔過去,對孩子的行為無限寬容和縱容,更不能動不動就把“不聽話”“愛頂嘴”的孩子當成口頭禪。
孩子的“廢話”背后,藏著父母的情緒
知乎上一位網友分享了他和父母的故事。
小時候,他最討厭父母總是抱怨他不聽話,不明白為什么要學習。
讀書學習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是他通過讀書獲得知識的過程,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
而現在他不愿意學習,甚至不愿意去上學,父母就拿他沒辦法,沒有辦法,只能讓他去死磕。
在中國的家庭中,孩子是受重視的,即使父母生病,也不敢告訴他們。
在中國的家庭中,父母的本意是希望孩子能明白生活的艱辛,努力讀書是最正確的選擇,有選擇自己人生目標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