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的孩子不聽話打了她一頓,結果第二天她又打了5歲的妹妹,并且還讓孩子跪在自己面前,告訴她自己被打的時候不能哭,不能要,因為你打我你是可以的,我下次還敢不敢打你,現在都打完了,也不能打她了。
這位媽媽教訓了自己的孩子,讓孩子跪著也不心軟,她讓孩子站著,讓孩子說,自己打了她,我也打你了。
這位媽媽說之后讓孩子跪在自己面前,對她說,媽媽你對她打你是因為愛她,因為她還是一個孩子,但是打她是因為她做錯了事情,媽媽是愛她的,媽媽是永遠愛你的。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最后孩子哭著跪在媽媽面前,感謝媽媽,感謝媽媽的愛,并且對他說,媽媽會一直陪著你。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比打罵孩子更好的教育方式。
05
一個經常打孩子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噩夢
打孩子不是教育孩子,而是無能
一個經常打罵孩子的父母,是不配教育孩子的。
《兒科醫生》中曾提到過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3歲的小男孩跟媽媽來到醫院,不愿意進醫院,媽媽先是很煩躁,將孩子抱到凳子上,開始教育。
但是男孩的媽媽在旁邊不停地說:“你不是調皮搗蛋嗎?不要再跟他們玩了,那是你們不乖的表現!”
男孩看了媽媽一眼,繼續像小時候一樣按照媽媽的話去做。
直到媽媽在哭聲中止不住,孩子才漸漸平靜下來。
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孩子是通過家長的眼睛來觀察這個世界的,如果你經常吼叫孩子,他的心門就會關閉,慢慢的也會變成不相信你的人,什么事情也不和你說。
你所看到的,都是孩子的問題。
親子關系的不和,就是這個家庭中最大的不和諧!
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4、重視自己的感受,與孩子做朋友
其實很多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中,只要看到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就覺得是孩子有問題,所以就對孩子大喊大叫。
有些家長以為孩子聽了家長的話就會改變,其實不然,孩子會一直盯著父母的行為,甚至會把父母的語言暴力,復制到自己的思維方式,漸漸的改變了。
有的家長會說,我們也在跟孩子交流,但是孩子就是聽不進去,溝通效果也很差,要么就直接瞪眼睛,要么就吼孩子。
所以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不妨用這樣一個交流信號——
我們只有感覺到父母正在跟自己站在一起,我們才有希望被父母理解。
也就是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可以說:“我看到你生氣了,你現在感覺很生氣。”
只有家長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才會感到被理解、被認同,他的行為就會有所改善。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著幫助孩子疏導情緒。
比如當孩子的負面情緒被否定時,家長可以用陪伴、傾聽的方式,幫助孩子放松情緒。
孩子鬧脾氣時,試試數數,或是用情緒卡片幫孩子調整情緒。
他不想寫作業時,可以抱抱他,拍拍他的背,撓他的小手,安撫他的情緒。
不想上學時,可以告訴孩子“不想上學時,我們也會難過”。
孩子實在不想上學時,我們可以說:“是啊,那你真的不想上學時,我們也可以問問你自己,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你想不想上學呢?”
他不想寫作業的時候,我們可以說:“是因為作業太難,沒有完成,所以你覺得很不想寫呢?”
他不想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說:“那我們一起來解決一下,好不好?”
我們不想寫作業的時候,孩子可能就不想寫作業了。
讓孩子承擔后果
孩子是需要承擔后果的,如果我們總是從我們的角度去替孩子去想,那我們就剝奪了孩子從后果中學習、鍛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