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的孩子十種表現,只要父母不懶得管,孩子就不聽父母的,有這樣的“戲”,父母們是不是有些慌了?怎么管都沒用,每天“磨洋工”,孩子怎么這么不聽話?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好好和大家聊一聊。
01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是“非敏感者”
我也不是“完美主義者”,對孩子要求很高。我就是一個嚴格的媽媽。我經常對孩子嚴厲,很苛刻。我幾乎對孩子所有的行為都要求完美,無論他做什么,我都要求他按照我的標準去做。這樣的結果導致孩子每天都要打砸,就是因為我認為我的孩子不夠優秀,所以我對孩子要求嚴格,我要讓他比別人家的孩子更優秀,這樣做孩子才會有動力。
我女兒現在2歲,前兩天參加家長會,老師說班上有一個小朋友,每次考試都考不及格。我當時一看到她這個樣子,火就不打一處來,就開始罵她。她也委屈地說:“我就是個白癡,以后也不相信你們。”
“你還小,你說什么?你說什么不重要?你說什么不重要?”
“重要的,我就去做你的事情,不用你命令。”
“我就要做給你看,我就要做給你看。”
“我就要做給你看,你就不能做給我看!”
類似的話,我們經常會在家長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時,用“不”表達。
“等一下”“我現在就去做。”
“現在馬上去做。”
“你給我去洗一下澡。”
“別來煩我。”
這些話,沒有很明確的指向性,孩子在做什么,都是被家長催促。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會很煩躁、很不情愿。他內心沒有力量,就會表現出對你的不尊重。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他需要家長的時候,你沒有和他真正建立連接,沒有和他形成情感聯系。孩子跟家長之間產生強烈的情感鏈接,就是對家長不尊重的一種表現形式。
孩子的這些行為,其實是“反抗”家長的關系。他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沖突,孩子的思維是“抗爭”的。所以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首先要想到的是孩子在叛逆期的反抗行為,我們不能簡單粗暴的用打罵來解決問題,而是要了解孩子背后的原因。
憤怒是一種很復雜的情緒,我們要思考如何與他并肩并站在一起,而不是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所以,理解孩子的感受,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孩子的行為背后都藏著他的感受,只有去看到他行為背后的動機,才能真正地了解他。
理解之后,我們才能正確地去看待問題,也才能正確地去處理問題。
2. 情緒處理
在丹尼爾博士的《丹尼爾?西格爾的學習與練習冊》中,講到孩子為什么喜歡玩電子產品?
電子產品就像是一個“潘多拉魔盒”,里面的動畫片可能會讓孩子很快忘記,然后再去看,慢慢就會越來越多的動畫片或者游戲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電子產品就像是“潘多拉魔盒”一樣,里面的東西不會直接進入孩子的大腦,孩子接觸不到,自然會有樣學樣,習慣自然也學不會。
因此,對于孩子喜歡看電視、愛玩手機的問題,不要嚴厲指責孩子,而是先跟孩子建立起約定,先跟孩子講清楚這樣做是不對的,不能讓孩子有抵觸情緒,并且家長要以身作則。
從今天開始,孩子寫作業時,你就不能看電視、玩手機,也不能拿著手機在孩子面前刷視頻,玩游戲,或者做其它的事情,這樣會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會讓孩子變得積極起來,那么該怎么辦呢?
答案就是讓孩子玩,在玩的過程中學習,自然而然就會增加孩子的時間觀念,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制定好時間計劃,并且讓孩子遵守,否則一旦時間久了,孩子發現自己也會失去時間感,從而容易走神,學習效率低。
3. 學習環境很重要,把學習的氛圍營造成游戲的樣子
孩子不喜歡學習,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環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