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到商場就東跑西不聽話,怎么辦?
作為一個媽媽,我知道他應該是個小吃迷。
其實,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到處都是孩子喜歡的玩具。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也是我們的孩子,在蹣跚學步時,他的叛逆來得特別快。我仔細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甚至說小時候,每當想要什么,只要看到別人的玩具,我都會哇哇大哭。
不管怎么哄都不管用。
寶寶是個倔強的小小孩,這個倔強小男孩,他想要什么就讓你滿足他,可如果你讓他這樣做,他卻不這樣做。
或許,別的小朋友在玩耍時,你家的孩子就在一旁畫畫。
這時候的你,會覺得很不忍心,覺得孩子浪費時間,可是你的刻意還是會讓孩子變得很不開心。
如果你用嘲諷的語氣,在他們的心中留下陰影,當然他們不想繼續參與其中,可是你又總是會拒絕滿足他們。
比如,“別哭了,再哭,就讓你把你扔出去!”
“就知道哭,你看人家小王?不就是要在那兒玩,不讓別人跑,可是你不行嗎?”
“不就是想哭嗎?至于嗎?至于嗎?”
“要不是哭,我就不走。”
這種習慣性的想讓孩子一直哭,要是當真了,就會讓孩子越來越不喜歡自己了,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想要發泄自己的情緒。
“再哭,我就不喜歡你了!”
很多家長不懂得拒絕孩子,他們總是以“都是為了你好”的理由,為孩子鋪平道路。
卻不知道,真正的“好”,從來都是在心里,而不是從外人身上,悄悄的放了真實的味道。
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要懂得“分離”是什么。
有這樣的理解,當我們想讓孩子盡快獨立,我們就要放下自己的“情”,去自己的世界中,多一些自由和快樂,多一些商量和商量。
孩子小時候,大人需要什么就買什么,不需要什么就滿足他,讓他知道什么是愛,愛和責任。
孩子長大了,大人在培養孩子的同時,也要減少一些功利心,讓孩子更多關注現實生活,而不是讓孩子養成了在虛擬世界里尋求現實生活中缺少的快樂的習慣。
其實我最近幾年,和很多朋友一樣,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讓孩子遠離游戲,不接觸了解和不了解的東西,孩子很容易迷上游戲,甚至成癮。
人的生命,很短,很快就過去了。
無論多好的物質,無論多好的教育資源,都不會消失,
而且,孩子的童年,需要在家庭中獲得。
我們給不了孩子我們想要的童年,但必須要在家庭中去體驗。
在《拜托了,冰箱》中,托馬溫的媽媽說:“這個孩子現在很喜歡畫畫,也喜歡擺弄各種各樣的玩具,我覺得讓孩子在家里玩,就是讓他成長,而不是給他壓力。”
生活中,我們總是急于求成,總想給孩子最好的。
殊不知,孩子的成長就像是一只蝸牛,我們不給他“按”住,他永遠也不能長大,成長的過程中,他會慢慢變成一只蝸牛。
一著急就想控制它,讓它按照自己的想法發展。
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對孩子期望過高,就容易“好心辦壞事”。
比如孩子的寫字不符合要求,父母“好心”做了“壞事”,讓孩子覺得“反正寫不好也沒人喜歡”,然后孩子就變得不愿意寫,字寫得丑也丑。
父母一旦給孩子貼上“不認真”、“不認真”、“馬虎”等負面標簽,孩子就真的以為““不認真”都是自己的錯,是自己的原因”。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不認真”,因為學習對他而言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他就會表現出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
“媽媽,你看,今天上午做作業,因為人家孩子天天讓我做作業,我自己不做,我也要等著,反正我也沒學習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