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少年心理醫院提供
“我們最近接診了一名十四歲大學生,從初中開始沉迷游戲,經常不去上課,考試倒數第一,天天宅在宿舍看手機,父母希望該生能夠戒掉網癮,但是該生十分抵觸父母的管理,經常以各種理由和借口躲在房間里打游戲,還經常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吃不喝。父母帶著他去看了醫生,診斷為“輕度抑郁癥”。
沉迷游戲的孩子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名11歲的男孩在網吧打了2年游戲,突然離開網絡回到宿舍,和游戲中的角色顛倒。“沒有關系,就像你自己也沒有關系?!蹦泻⒄f,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關上房門,父母很著急,找不到任何緣由。
對于這樣的孩子,父母應該多觀察,發現孩子“網絡成癮”的早期征兆。
一開始,父母應該多了解孩子的行為,比如他們只是對網絡感興趣,有“刷屏”的行為,背后的心理動機是什么。然后有針對性地尋找孩子的心理源頭,比如他們是否有強迫性地刷視頻的行為,是否有沉迷于網絡的行為,他們的個人行為與親子關系有沒有關系,等等。
可以嘗試著,找到這些癥狀的共同特點,然后,根據實際的情況,通過制定出具體措施。
如果孩子有沉迷網絡的行為,家長也不要過度擔憂,而是要找到孩子出現這種行為的原因,再想辦法,讓孩子知道并加以正確引導,幫助他走出網絡。
03
你眼里的“成癮”行為,往往是一種心理問題的表現
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我們知道,“網癮”的背后往往存在一種心理問題,這些問題會讓人產生一種心理問題。
孩子們把網絡當作“最親近的人”,一旦成癮,想要戒掉很難。
首先,要改變的,是父母的教育觀念。
“大家所熟知的《未成年人保護法》,
關于預防和戒網癮,被稱為最接近法則?!?/p>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專家認為,我國已經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但仍有很多家長仍認為孩子只是“不聽話”“叛逆”。
這讓我想起了在網上看到的一個問題:如果孩子做了錯事,該怎么辦?
父母和孩子溝通,
真的要有技巧嗎?
教育家托馬斯·戈登曾說:
“當孩子確實朝你發火的時候,
他壓根兒就不聽你說什么。”
所以,你越是指責孩子不聽話,孩子叛逆得越厲害。
換個角度想想,
我們大人可能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比如,大人工作一天后回到家,本想好好休息一下,但是聽到孩子的屋里傳來的“嗡嗡嗡”的聲音,你心里一緊張,隨口就說了一句:“再不睡覺,大灰狼就來敲門?!?/p>
可孩子依然磨磨蹭蹭蹭蹭,不肯放下手中的玩具。
看著被孩子嘮叨煩了,還想動手打孩子的你,
氣不打一處來,
直接把孩子的手拿開,
一邊嚴厲起來:“天天叫你吃飯,你看看作業多不多了,快去做作業,你怎么就是不聽?”
還沒等孩子回答完,
轉身就對孩子說:“吃飯什么都別管,我說了算,我就管你吃飯!”
一個家長帶頭吃飯的時候,
另一個家長在一旁看手機,
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
那個家長在看電視,
然后孩子說:“媽媽,我想跟你說件事情?!?/p>
很多時候,家長仗著自己是家長,就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孩子的家長,
有權利要求孩子聽話,
甚至還美其名曰:“孩子要聽媽媽的話。”
我們認為自己說的就是對的,
可孩子不聽我們的,
他們只聽老師的話,
只聽自己的。
我們明明是好心,
為了讓孩子少走彎路,
還送他們去各種補習班,
給他們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
以為這樣他們就能考出好成績。
可我們忘了,
正是因為我們是過來人,
有自己的經驗,
我們才不會盲目聽從于家長的指引,
很多時候我們做出的事情往往更像是一廂情愿。
你希望孩子考高分,
你希望他將來能夠有一個好工作,
可孩子不聽,
你希望他能
對朋友開心,
你希望他愛護動物,
你希望他愛護魚,
可孩子不聽,
你會很生氣,
“你不懂得愛惜動物,
你把自己的財產理所當然的托付給別人,
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拿,
偷走就是犯罪了。”
我們總是不自覺的以自己的道德標準去要求孩子,
也總是習慣對孩子說“不”。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我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的追隨者,
卻不想孩子也是一個復制品,
當孩子不服從我們的安排,
在和我們對抗的時候,
我們可能就會選擇妥協,
好像孩子小時候,
我們只要給了他吃飽穿暖,
孩子就會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