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上學就焦慮發燒,一上學就焦慮發燒,一上學就身體不舒服。
昨天,我們這里就有一個家長咨詢孩子上學焦慮癥,她說孩子最近開學焦慮癥越來越嚴重了。
這個孩子是我家的老大,現在上五年級,現在上二年級了,每天都在學校待著,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機。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就連去新學校回來第一件事也是玩手機,是不是又和社會上一些不良青年有關。
我問,孩子最近有沒有和同學聚在一起打游戲?
家長說,孩子在家也不知道學習,也不知道出去玩,問孩子幾次都沒有回答,就把自己關在屋子里。
孩子現在不僅成績差,還有一個多月不和同學一起出去玩,天天叫他去上學,有時候因為玩游戲把飯碗都打翻了。
家長還發現,孩子的成績在班上一直處于中上游水平,期末考試的時候,竟然考了全班倒數第5名。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孩子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呢?
我想很多家長應該都會有這個疑惑吧,因為沉迷于網絡游戲,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并沒有多大的幫助。
游戲是孩子學習的“兇手”
對于大部分孩子來說,學習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沒有人天生就愛學習,但是在游戲中,游戲的刺激、金幣、地位等一系列的獎勵系統,給孩子一種激勵感,讓孩子樂在其中。
孩子在游戲中得到成就感
成就感,就是在學習中感受到的,在學習中體現出來的。但是,由于玩游戲帶給孩子的成就感太大了,讓孩子無法感受到成就感,比如說,孩子寫作業總是做到10分鐘、10分鐘,其實這樣的成就感,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挫折感,因為學習給孩子帶來的就是挫折感。
打擊感,并不是說游戲比學習要有價值,玩游戲就能比學習更加有意思,孩子在學習中體會到的是挫折感,學習能帶給孩子滿足感,感受到立刻滿足的成就感。比如說,上課玩一分鐘就能得到老師的表揚,抄寫一篇課文就能得到老師的表揚,學習這件事,孩子自己是可以掌控的,對他來說,感覺到足夠的成就感,就會覺得學習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而且能夠得到老師的表揚。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玩游戲、看電視,會采取嚴厲的呵斥的態度,比如,看電視要寫作業,看電視也要寫,這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讓他覺得自己好像學習是為了父母而學的,不是自己的責任。
于是,他們會因為害怕被批評而不愿意主動學習,而放棄努力。而且一旦沒有達成父母的期待,父母就會指責、埋怨、埋怨,他們會認為自己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從而形成一個認知偏差。
那些能感受到父母關愛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不需要父母的回報。即使是被批評了,也能理解父母,因為父母也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而那些總是被批評的孩子,他們對父母的愛,會很深。
但這樣的孩子,也會非常容易成為“討好型人格”,他們喜歡討好他人,什么事情都會和父母商量,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
他們的性格比較內向,自卑,有很多的抑郁癥的表現,父母不能接受,如果不改變,孩子會很難去改變。
02、想要改變孩子,首先要改變自己
有一位媽媽,花三千多買了一只筆,發現女兒跟她的關系非常疏遠,好像不是很親密。
然后開始聯系一些心理學方面的老師,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孩子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就哭,回家之后就不跟媽媽溝通,媽媽也不知道女兒心里在想什么,開始對女兒敷衍了事,然后女兒就開始變得焦慮,而媽媽就是通過這些事情,不斷的對女兒進行心理輔導,并且這位媽媽還是非常嚴厲的。
最后兒子就開始逃學,然后三天兩頭的不上學,因為孩子逃學是因為孩子覺得上學很無聊,沒有人關心我,她覺得這個學校是一個“危險”的地方,沒有人在意,所以孩子不上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