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孩子考前焦慮?
現階段,從高考開始,每年都有考生面臨考試,正如復旦大學考試研究院數據所顯示的,高考臨近,焦慮的孩子家長多了起來。
家長們通常的反應是,孩子平時表現越好,越焦慮,考試的結果越糟糕。有的孩子也是這樣,總是擔心考試結果。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最近,南京腦科醫院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接待了一個個因考前焦慮而產生的 “親子情緒”門診。
這個個”情緒”問題,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
案例一:
宋女士的女兒今年參加高考,前幾天發現頭暈,去醫院一查,身體沒問題。可是,女兒的成績還是沒有達到理想的錄取分數線。
后來,醫生建議她帶女兒到醫院檢查,結果是中度焦慮。她帶女兒到北京去檢查,女兒說,有點兒輕微焦慮。
這一檢查,媽媽更加緊張了,生怕女兒考不上好的大學,進不了好的大學,找不到好的工作,一輩子就毀了。
多年來,這位媽媽都在自責和內疚之中反復地自責中度過。
2017年,女兒在北京的一所重點中學讀書,成績揭曉得令人窒息的消息。
李女士將這件事與丈夫及孩子的老師講了一遍,但是,李女士只是沉默,一句話也沒說。
接下來,孩子有些崩潰,泣不成聲,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了,之前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
02
上面說的情況,其實是很多孩子身上都有的問題。
而孩子有這些問題,大多是因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犯了這幾條錯誤。
1.在教育孩子時,不講究方法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犯了這樣的錯誤,認為要把孩子教育好,那么就要給他們充分的愛和尊重,與他們做好朋友,尊重他們。
但實際上,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不是口頭上的說教,而是要給他們切實可行的指導和幫助,讓他們明白自己犯錯誤的原因,并且改正錯誤。
這樣的做法,比直接批評孩子一頓打更有效。
否則,孩子一犯錯就會為自己找借口,撒謊、逃避、狡辯、沉默,越是糾正錯誤越是刺激挑釁,他們一旦習得了這種應對機制,就會變本加厲。
“尊重孩子”比“說教”更有效
誰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也是孩子最為信任的人,在教育中父母應該平等對待,否則,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
比如我女兒剛開始在外面買東西,給她買了一支筆和一支鉛筆,我就問她為什么要買這支筆呢?她說,為了避免被同伴嘲笑,她在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就會經常用“你們有錢啊,我們要節省噢”這樣的話來表達,那她是不是真的以為自己是有錢呢?不見得。
“小時候我上小學時,家里經濟條件不好,但媽媽經常鼓勵我,別的小朋友要是再貴一點也會給我買。”
“我和同學是好朋友,都相處得很好。”
我也覺得很羨慕,我也常常對女兒講,“我和你交朋友沒什么好羨慕的,同學都有,我才不和你交朋友,你自己不也想和別人玩嗎?”
“看到你成績優異,媽媽就高興,可你才上一年級,如果你有一天不被老師管著,長大了怎么辦?”
“希望媽媽不要老拿成績跟別人比,你得讓她為你驕傲。”
“好的成績,等你長大后,一定會感謝我的”
我們真的老牛真的有這么牛嗎?那你知道那是為什么嗎?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對學習成績表現出特別強烈的不自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自于他沒有體驗過成功的快樂。
所以,我們不能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好壞,還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并給予他表揚和鼓勵,這才是讓他獲得自信的法寶。
只有當孩子能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才能激發他內在的驅動力,才會主動去學習。
這是水淼·WordPress站群文章更新器的試用版本發布的文章,故有此標記(2023-03-31 1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