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男、女、老、幼,都會患抑郁癥
著名醫學雜志《柳葉刀》2017 年發表了有關疾病負擔的重要文章,指出抑郁癥是精神疾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造成全球非致命性疾病負擔的最主要疾病。
抑郁癥就像是情緒感冒,它會傳染,也會流動,尤其是在后疫情時代,抑郁癥相當常見。疫情帶來的學業、就業壓力與企業經營虧損壓力,甚至疾病和死亡,無一不給民眾帶來心理傷害。患者往往不知道怎么判斷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癥?也不知道自己得了抑郁癥該怎么治?
抑郁癥的定義
抑郁癥是以情緒異常低落為主要表現的精神疾病,是一組疾病的總稱。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抑郁癥包括很多疾病,而且是很多癥狀群的不同組合,而不僅僅是一種疾病。
因此,如無特別注明,抑郁癥即指所有的、廣義的抑郁癥。狹義的抑郁癥,根據美國的分類標準,叫做重性抑郁障礙,也稱為重性抑郁癥。重性抑郁障礙,又可再次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發作。
所以,這個重性抑郁障礙,代表的是一部分抑郁癥,而其中的重度發作,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典型抑郁癥。
典型抑郁癥表現
典型抑郁癥癥狀有三:情緒抑郁,言語減少,行動緩慢。
下列癥狀也比較常見:自殺想法或行動,食欲減退,體重減輕,睡眠障礙(特別是早醒),疲乏,困倦,精力不足,性欲減退,陽痿或閉經,焦慮緊張、坐立不安,責備自己、覺得自己有罪,懷疑自己得了大病,有時可感到自身發生特殊的改變,喪失了與他人的情感共鳴或不能產生正常的情緒或感受(就是沒有了喜、怒、哀、樂),猶豫不決和強迫自己重復做一些事情,可以出現幻覺。患者的上述癥狀,多數在早晨或上午比較嚴重而下午以后減輕。
雖每次發作大多數可以緩解,但是常反復發作,病程遷延不愈,部分患者可殘留癥狀或轉為慢性,嚴重損害其社會功能。
抑郁癥與正常情緒低落的區別
1. 抑郁癥在程度和性質上超越了正常變化的界限,常有強烈的自殺意向。
2. 抑郁癥可具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或身體伴隨表現,如早醒、便秘、厭食、消瘦、性功能減退、精神萎靡、癥狀晝夜波動等。
3. 抑郁癥往往還伴有精神病癥狀,如妄想、幻覺等。妄想,就是無中生有的想法;幻覺,就是五官能感受到不存在的東西。
4. 抑郁癥與正常人因災難性創傷境遇所致的憂傷心情也不同,后者一般不超過 6~10 周,心情可自然恢復正常。
正常的悲傷與重性抑郁障礙發作有時不容易區分。親人亡故導致的悲傷,心靈上會產生巨大的痛苦,但一般不會導致重性抑郁障礙發作。當重性抑郁障礙和傷心同時出現時,抑郁癥狀和功能損害比單純的傷心更為嚴重,預后更差。傷心同時伴發抑郁癥,大多發生在容易患抑郁癥的人群中,抗抑郁藥治療可恢復健康。臨床上,往往發現失去親人是引發抑郁癥的因素,連續數月心情不好,這時就要小心,看看是不是患了抑郁癥。有時候,臨床上也無法區分失去親人的悲傷和輕度的抑郁癥。
抑郁癥發作中的特點
抑郁癥的發作會突然來臨,事先毫無跡象。有些患者經常遭受這種周期侵襲,有些患者則數年才復發一次。患者在瘋狂時期以外的時候似乎表現得相當正常。
對精神科先驅們的描述,可用“波浪現象”“陣雨現象”“陣風現象”“開關現象”進一步解釋。
1
“波浪現象”
每一次的疾病發作,就像是一個波浪,是對躁狂抑郁癥起病、緩解過程的總結。第一,患者起病時波浪會越來越大,緩解時會越來越小。就像江面上,一只大船由遠而近時,大船造成的波浪會越來越大;而大船離岸遠去時,波浪就會越來越小。如果疾病病情逐步加重,病情向壞的方向發展時,波浪就會越來越大,疾病就會越來越重,每次發作的持續時間也會越來越長,而且兩次發作期間正常的間歇期會越來越短。此時,可能就需要住院治療。第二,反之,如果疾病病情逐步緩解、向好的方面進展時,波浪就會越來越小,疾病的嚴重程度就會越來越輕,每次發作的持續時間也會越來越短,而且兩次發作期間正常的間歇期會越來越長。此時,患者自己就說,幾個月才出現一次,忍一下,一會兒就過去了,別人也看不出來,也不影響正常工作和學習。
2
“陣雨現象”
躁狂抑郁癥患者起病的突然性和緩解的突然性,這種現象可總結為一個“陣雨現象”,就像夏天的雷陣雨,突然暴風雨來臨,然后突然又雨過天晴。就像前面所說的“這種瘋狂周期會突然來臨,事先毫無跡象”。筆者又稱呼這個現象“來無影去無蹤”“忽來忽去”,又稱為“開關現象”。這個陣雨,下的時間可以很短,也可以時間很長,但是來去不打招呼,無法預測。患者自己說:“莫名其妙”。有的家屬會說患者“說翻臉就翻臉”“翻臉不認人”。
3
“陣風現象”“開關現象”
也可以說明躁狂抑郁癥的發作特點。
要注意的是,這種忽來忽去“陣雨現象”或“陣風現象”發作的患者,有相當一部分發作過后,不能完全回憶,提示可能是一種伴有意識障礙的譫妄性躁狂發作。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患者都符合這個規律。
臨床中還發現,許多患者前幾天還一直活蹦亂跳,整天正常說說笑笑,第二天早晨起床以后就突然不愿意動彈了,突然抑郁,不愿意說話了。事先沒有精神刺激,毫無征兆,患者也不知道第二天為什么會突然抑郁起來。
內容來源: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擁抱好心情——抑郁心理自我調節》
(人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