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1936年2月,毛主席率領(lǐng)紅軍抗日,要從陜北跨過黃河到河?xùn)|岸的呂梁去,遭到了敵人的重重封鎖。最終,紅軍戰(zhàn)士依靠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踏著雪山順利到達目的地。
到達目的地后,毛主席感慨萬千,寫下了著名詞作《沁園春·雪》,全詞如下:
北國風(fēng)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nèi)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fēng)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shù)風(fēng)流人物,還看今朝。

這首詞氣吞山河,借景抒情,意境壯美,完全稱得上是毛主席詩詞作品里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
《沁園春·雪》發(fā)表后,在文壇迅速引起極大震動,直到今天,許多詩詞愛好者仍然能背誦出這首詞。
實際上,我們今天看到的《沁園春·雪》,是經(jīng)過修改的版本,由時任《詩刊》主編、著名詩人臧克家來完成。
1957年1月,國家級詩歌刊物《詩刊》創(chuàng)刊,52歲的臧克家被委以重任,當(dāng)選《詩刊》的主編。
經(jīng)過全面考慮,臧克家認為,毛主席的詩詞獨具一格,在文學(xué)界有非常廣泛的影響力,如果在《詩刊》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一組毛主席詩詞,可以取得一舉兩得的效果。

一是通過《詩刊》來傳播和普及毛主席詩詞,可以有效提升詩詞愛好者的文學(xué)修養(yǎng)。
二是可以增加《詩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助于刊物的成長。
后來,臧克家精心篩選了18首毛主席詩詞,發(fā)表在《詩刊》的創(chuàng)刊號上,其中,就有《沁園春·雪》。
起初,當(dāng)臧克家寫信征詢毛主席的意見時,毛主席并不情愿,親自給臧克家回信道:
這些東西,我歷來不愿意正式發(fā)表,因為是舊體,怕謬種流傳,遺(貽)誤青年。
再則詩味不多,沒有什么特色。既然你們以為可以刊載,又可以為已經(jīng)傳抄的幾首改正錯字,那么,就照你們的意見辦吧。

除了回信,毛主席還附上了自己修改過的8首詩詞,又另外添加了10首,以便《詩刊》的編輯們從里邊挑選符合要求的進行發(fā)表。
毛主席回信里的每個字跡工整、漂亮,讓收到回信的臧克家非常感動。為了讓這項工作圓滿完成,臧克家決定親自登門拜訪,對一些詩詞里面需要修改的內(nèi)容,當(dāng)面跟毛主席探討。
幾天后,臧克家和其他幾位編輯終于見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以和藹可親的神態(tài)跟眾人打過招呼后,從煙盒里抽出一支煙遞給臧克家。
臧克家擺手后,連忙說道:主席,我不會吸煙。
毛主席笑了笑,以調(diào)侃的口吻說:詩人不會吸煙?
這樣聊了幾句后,兩人切入了正題,開始聊起文學(xué)。

臧克家趁機問道:您的《沁園春·雪》里邊有一句“原馳臘象”,請問里面的“臘”作何解釋?
毛主席似乎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沉吟一會反問道:詩人,你看應(yīng)該如何理解?
臧克家解釋道:“臘”是柬埔寨的古稱,那里曾經(jīng)盛產(chǎn)大象。“原馳臘象”的字面意思是,我們國家的高原上奔馳著柬埔寨大象。這句話的意思令人費解。
我覺得,不如把“臘”改為“蠟”,“蠟”的本意是白色,“蠟象”就是白象,這樣改的話不但能跟前面的“銀蛇”形成鮮明的對比,并且意思通俗易懂,意象鮮明。
毛主席聽后,略一琢磨,非常滿意,拍著臧克家的肩膀說:好,那你就替我這樣改過來吧!
兩人因為都是詩人,隨著聊天不斷深入,彼此的心理距離越來越近,對對方越發(fā)欣賞。

后來,兩人又聊到了《詩刊》時值創(chuàng)刊,首期應(yīng)該印刷多少本才能滿足讀者和市場需求的問題。
之所以要探討這個問題,是因為當(dāng)時新中國成立不久,我們所有的物資,包括紙張都十分緊缺,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決不能浪費任何物資。
文化部負責(zé)人經(jīng)過認真核算后,告訴臧克家:《詩刊》只能印刷一萬份,不能再多了。
臧克家說:一萬份太少,《詩刊》首期有毛主席的詩詞,出版后肯定會供不應(yīng)求,會讓許多真正需要它的讀者有可能買不到。
毛主席聽完臧克家的話點點頭,問道:那你認為應(yīng)該印多少本呢?
臧克家很坦然地說:我覺得印五萬本差不多。
毛主席被臧克家的坦誠打動了,笑呵呵地說:好,就按照你說的做,印他個五萬本!

聽到自己的要求被滿足,臧克家心花怒放,連忙向毛主席道謝。然而,臧克家仍然擔(dān)心印刷廠那邊有可能為難他,就請求毛主席給負責(zé)這方面的同志打電話下令,務(wù)必要把紙張給《詩刊》留夠。
坐在臧克家身邊的詩人袁水拍聽后非常難為情,一邊扯臧克家的袖子,一邊小聲提醒他:不用毛主席打電話。
臧克家這才感到自己有些失禮,朝著毛主席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毛主席見狀,更加欣賞眼前這個直率、單純的詩人。
詩人之間惺惺相惜,直到臨走時,臧克家仍然覺得自己有許多話沒有跟毛主席講出來,只能等到下次見面再聊。

毛主席親自把臧克家等人送到客廳門口,望著眾人漸行漸遠的背影,突然高聲說:等你們的期刊出來后,記得送我一份!
可以說,正是臧克家不遺余力地推廣,毛主席的詩詞才被廣為人知。
毛主席通常喜歡以“讀者的立場”來創(chuàng)作詩詞,在他眼里,優(yōu)秀的詩詞不一定非要采用華麗的辭藻和典故來雕飾,用口語寫作普通大眾都能聽懂的詩詞,才是優(yōu)秀的詩詞。
每當(dāng)創(chuàng)作完一首詩詞,毛主席首先考慮的問題是:普通讀者閱讀這首詞會不會有障礙?他們能不能理解詩詞中的意思?
所以,對別人提到的修改問題,毛主席向來都是贊同的。
在《沁園春·雪》這首詞里,當(dāng)臧克家提出疑問時,毛主席并沒有正面去回答,而是想先聽聽臧克家的理解再做定奪。

臧克家不僅是一位優(yōu)秀的詩人,也是當(dāng)時學(xué)識淵博的知識分子,在多門學(xué)問上都有深刻的見解。《沁園春·雪》里邊的“臘”字,如果連臧克家都不能正確理解的話,那么,普通讀者就更難理解了。
在毛主席心里,老百姓看不懂的文學(xué),不是自己想要的,是“錯誤”的,是需要修改的,直到修改到普通大眾對其喜聞樂見才是對的。
據(jù)統(tǒng)計,毛主席一生總共寫了近100首詩詞,不論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摹肚邎@春·雪》、《長征》、《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滿江紅·和郭沫若》,還是其它詩詞,通俗易懂是最大的特點。
正因為通俗易懂,毛主席的詩詞才能在普通大眾的心里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