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整孩子的分離焦慮癥?
這三個大問題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但真正實施起來,我們還是會面臨很多不確定性。
我知道,孩子之所以出現分離焦慮癥,是因為他沒有辦法適應這個社會,沒有辦法在最初的時候,做到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所以,我們要把孩子的這種行為稱之為成長。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我們要認識到,無論現在孩子出現了什么情況,家長都要改變,不能用“你是我孩子,我當你是大人”這種錯誤的認知去對待孩子。
我們要把孩子當作是獨立的個體,尊重他的意愿,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有緩沖的時間去思考,這個時間也許就是20分鐘,如果這個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還在看手機,那么我們就要給他時間,但是時間一長,他就會想,反正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自己玩,而且現在是需要在車上走路的,這也是要求我們給他個緩沖的時間,也就是說,你不去看他想要做的事情,并不去支持他。
我在商場和這個小男孩對話,他說:“你看我的眼睛瞎子,聽到了吧?”我說:“小男孩是個能干的好人,還有點調皮,這么說也不聽,還有一天都不想看,我以為你看完了這個視頻,你就會去給我講一個道理。”
他覺得很好玩,然后我就陪著他一起看,起初以為他也不愿意,后來聽我講,他說了:“我也是這樣,媽媽,你看就這么做了,我沒看,我自己玩了一會再去玩吧。”
結果他媽媽看了一眼說:“不行,小男孩太皮了,他媽媽也是這樣,我不會和他這么邊玩邊看的。”說完他就又搶了小男孩的手機,然后就把小男孩把他媽媽拉走了,就這樣,小男孩在那邊坐了一會,又等了一會,然后就自己跑回去了。
我就在想,我們小時候,也應該是一樣的玩具呢,這樣的情況是不是在我們小時候會更多呢?
這就是典型的第二個原因,他沒有養成一個獨立思考的能力。
你總是替孩子做太多,命令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慢慢就會失去孩子自己的決策能力,長大后,他什么都不會,什么都不敢,不敢和別人接觸。
我們常常說“葉芽破殼,遇水向陽光”,事實上,這是對孩子的教育,是對我們父母的教育,也是對孩子的教育。
因為一個人和父母之間的關系,就是他對自己的一種評價,所以,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愛,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無條件的愛他,父母才會給孩子無條件的愛,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來做。
(4)不要去強化孩子的錯誤行為
如果孩子第一次犯錯誤了,父母一定不要再去強化孩子的錯誤行為,要告訴他下次還這樣做會被父母打罵的。
因為這樣的后果很嚴重,他們會認為自己做什么都是錯的,沒有什么值得父母和他人夸獎的。
因為他們會認為,如果再受到父母的責罵,就會讓他們認為自己做什么都是錯的,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意義,這樣的孩子他們即使做任何事情也不會發自內心的去改變自己,因為他們害怕自己,怕父母會對自己生氣,所以他們要在別人面前出丑。
(5)不要在眾人面前夸獎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在別人面前贊揚孩子,只會讓孩子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這樣的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用,一無是處,別人的看法和評價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導致孩子越來越自卑。
在父母面前夸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特別是當著外人的面,不要將孩子的缺點與別人的優點相比較,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當孩子的心中有了這種思想以后,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的缺點就是不行,并且會因此變得固執,固執,這就會形成孩子個性的缺陷,所以說父母不要吝嗇夸獎孩子,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并且將其進行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