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媽的孩子易焦慮
我是一個樂觀開朗的媽媽,從小在山區長大,沒有受過苦,看見父母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我也經常跟母親分享我的經歷和想法,“我媽之前總跟我說,‘我們這輩子只能照這個樣了’。”
小時候我就發現,家人的感情其實很復雜。
\
\\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家里有爸媽,有家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但我卻不快樂。
比如,從上學到參加工作,爸媽在一起,永遠都是吵架。
有的朋友說:
有的父母在童年的時候,受不了父母粗暴的打罵,干脆就把鍋臺甩給了爺爺奶奶。
我為什么要童年受這樣的傷害呢?
爸爸媽媽,當你們打我的時候,我會感到很恐懼,很害怕,甚至有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是從哪里又跑出來了。
你們覺得我怎么樣?
爸媽打我的時候,我就是想逃過去,因為在我的心里,爸爸媽媽是愛我的,可是當我被打的時候,我也有一種想要離家出走的感覺。
我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可是我現在我很想離家出走。
父母打我,我也想逃走,可是真的,我不敢,我怕爸爸媽媽真的打我。
打我,真的是一種很可怕的心情,讓我覺得難過。
所以,我想告訴爸爸媽媽們,如果你打了我,我會很內疚,很害怕,我希望我可以告訴你們,我真的會很愛你們,我希望你們可以接納我,但是現在很多的父母,都沒有能力去接納孩子,他們對孩子的愛已經超出了對孩子的所有。
每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也應該是有自己的底線的。
2.愛孩子,對孩子的需求也應該盡量去滿足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們不要太苦,不要吃苦,但事實上,當你覺得孩子承受能力太差的時候,最應該的就是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其實你的做法是不對的,他們的需求是不被重視的。
可是,孩子們做錯了事情,在公眾場合,爸爸媽媽媽們的第一反應應該是憤怒、指責、批評、指責。
而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他們的需求是一樣的,他們在這個時期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當他們遇到挫折時,他們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比如:害怕被打、討厭被父母的責備、恐懼自己被拋棄、被拋棄、被扔掉等等,他們因為他們不是一直在成長,而是通過這種方式向世界宣告自己的獨立,可是卻沒有得到有效的支持。
其實,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段,會有這樣的需求:
他們其實心里有一個非??释玫礁改傅恼J可和回應的愿望;
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認可;
他們渴望得到父母的愛與幫助;
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同。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覺得孩子叛逆,孩子卻覺得我們不理解他,或者孩子叛逆,我們覺得孩子有些許陋習,叛逆。
其實,孩子叛逆,不過是他長大了,跟父母有了思想感情,有了解的渠道;而已。
他的“叛逆”,只是他的求救信號,這種依靠是個對話的出口。
孩子叛逆,父母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個“鍋”,需要父母來背。
1、不做遙控,而是給孩子空間
哈佛大學教授威廉·杰姆士曾說:
“每個孩子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每個父母也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不碰到問題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問題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那樣能夠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著孩子,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前幾天,鄰居跟我吐槽,說他們家孩子小陽脾氣越來越差了,在家里無論說什么,他都習慣性地反駁,有時他們讓他做什么,他也總是不聽。
每次說多了他還會頂嘴,最后被氣得連說了他很多壞話,而且還學會了狡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