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守規矩不聽話該不該打
生活中,你是否經常能看到這種場景:
上幼兒園的孩子,從剛開始開心地請著小伙伴們一起玩耍,到后來被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告狀,再到后來自己在小伙伴們面前大聲哭泣,再到后來大聲喧嘩,耍脾氣。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有的小朋友在小伙伴面前表現得很“乖巧”,不敢有絲毫的不乖,而且自己的玩具總是能吸引其他小朋友的注意。
有的小朋友在別人的面前表現得很“乖巧”,但是自己的玩具總是找不到,自己的玩具總是要放回原處。
也許是因為有這樣的小朋友才讓他覺得自己很“乖巧”,他對于小朋友的關心和陪伴,遠遠比成年人更加強烈。
也許是因為心里出現了一點小的波動,抑或者是因為與其他小朋友的不同的意見,所以才會表現出對其他小朋友的意見不同看法,所以才會經常爭吵。
有的孩子顯得特別開心,總是在背后用小朋友的語氣說“不”,而有的孩子則是一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一聽到他們說“不”,就裝作沒看見,又或者干脆直接“推”回去。
有的孩子,也會對小朋友發脾氣,甚至拳打腳踢,以免留下好的傷痕累累。
圖片來源于網絡
現在的孩子受到電子產品的影響,大腦發育更加完善,前額葉皮質層面也會變得更加活躍,但前額葉皮質層面的發育卻受到影響。這也是為什么大家看起來很小的孩子,但在情緒表達方面卻是會出驚人的水平。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孩子一生中會有兩次發育高峰期,第一次是在一歲半到三歲半之間,第二次是在七歲左右,第三次是在青春期。
所以,這個時候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就非常重要。
所以,家長在孩子到了七歲之后,還要注意不要讓孩子亂發脾氣,因為六歲之前的孩子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也是性格養成的最重要的時期,孩子和家長的相處時間也是最長的。
那么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引導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呢?
1.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
首先,我們需要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而不是去打斷孩子的表達情緒。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不要急于去制止他們,而是要耐心的引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因為這時候他們也是比較脆弱敏感的,家長如果不能夠正確的引導他們,會傷害到孩子的內心,孩子可能會出現自我保護意識,不知道自己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給孩子足夠的正確的引導,讓他們去感受一下哭的感受,明白自己的情緒是怎么回事,是什么樣的,家長才能幫助孩子及時平復情緒,正確的幫助孩子緩解情緒。
比如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是小朋友,你是會怎么做的”“如果你想要得到我的幫助,可以去告訴老師和爸爸媽媽”,或者可以說“我現在很生氣,你可以去問問老師怎么了”…………………
2、當孩子被欺負時,恰當的應對方式
對于孩子發生的任何情況,家長都需要教會孩子,用適當的方式去處理,這種方式既可以鍛煉孩子的能力,也可以讓孩子學會處理問題的能力。
在發生爭執沖突時,當孩子情緒崩潰大哭不止時,家長可以教孩子用“發脾氣的方式”來緩解情緒,比如用跺腳、大聲唱歌、給自己一個深呼吸等等。
無論什么時候,讓孩子學會用合適的方式去表達、去宣泄情緒,并不是讓孩子憋在心里,憋在心里。
而是要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了解孩子,然后及時的引導孩子。
三、培養孩子的自信
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自卑,總是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其實這也是一種非常不好的心態,作為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認識自己,幫助孩子更好的認識自己,發現自己身上的優點,讓孩子變得更自信。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會說》這本書用一種貼近孩子生活中的方法,幫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優點,鼓勵孩子的優點,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要把孩子的這種優點激發出來,激發孩子內心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