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分離焦慮 老師怎么回答
文 | 學樂媽媽
前言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小孩子去幼兒園之前,
大家都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去幼兒園有些孩子,家長不在身邊,不會和孩子玩,還哭,哭得不成樣子,想和老師和同學聊天,想看動畫片,沒有得到滿足……
到底應該怎么辦?
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1、提前
都說讓孩子不哭不鬧,別急著發脾氣,哭鬧沒有用,只是我們著急沒辦法讓孩子去幼兒園,我們應該提前教會孩子去一些事情,比如:吃飯時,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好零食,把零食放在孩子的房間里,讓他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2、
送去幼兒園
不哭鬧,不吵著要媽媽。
我們可以給孩子一個眼神上的暗示,告訴他媽媽要去上班,我會在這里陪著你,等你哭完了我會陪著你。
一方面可以告訴孩子你的身體里有媽媽的味道,另一方面可以告訴孩子,我會在這里等你哭完了就可以再回來。
這兩種暗示給孩子的暗示就是,哭鬧可以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這兩種暗示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們都是被動接受的。孩子就會認為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行為,是不會再發生的。
這時候我們需要多和孩子說:
“媽媽要去上班了,現在媽媽要去上班了,你能不能幫媽媽一下,幫助媽媽一下?”
“寶寶現在不哭了,媽媽好像也會很想你,我知道你是想媽媽,那媽媽可以陪你一起去玩一會嗎?”
孩子會在媽媽的陪伴中慢慢熟悉陌生的環境,慢慢熟悉陌生的人和環境。
7-9歲:
此時孩子已經有了獨立自主的意識,他們開始尋找世界的方向。這個時候,孩子的一切其實都是有跡象的。他們會在對某件事情有獨鐘的時候特別敏感。
如果你不給他們講故事的時間,他們會知道很多故事都是一個隱藏的“秘密”,比如有個小老鼠在一夜被睡著了,也會突然發現自己身邊有只黑乎乎的老鼠。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拼命的去驗證這個秘密,尋找那只黑鼠的答案,最終會在他們的大腦里找到答案。
8-9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出現第二個叛逆期,家長要注意培養他們的自律意識。
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心理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如果這個階段沒有把握好的話,也會對孩子以后的性格的成長產生影響。
9-11歲:
第三個叛逆期,孩子自我意識萌發,覺得自己長大了,是個大人了,但是他們的思維還是孩子,還不能夠按照大人的想法去看待問題,所以他們會變得非常想要表達自己,這個時候家長要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更多的去傾聽孩子的聲音。
12-18歲:
第三個叛逆期,也被稱為青春期,是大家都比較陌生的一個時期,其實青春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還小,很多事情都不懂,甚至還不懂得該如何去做,所以很多時候他們會做出一些非常出格的行為,但這個時候也是需要父母引導的,因為在這個時候,父母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父母能夠和他們一起去做一些事情的話,那么這個時候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長大了,而且他們也有了一個比較獨立的思想,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需要了解清楚孩子真正叛逆的原因。
《正面管教圖解版》里提到了13-18歲的孩子,這些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發育都在經歷著巨大的變化,當然,這些變化可能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得不一樣。這些變化可能包括:
第一叛逆
,他們已經開始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識,但還不太懂得什么是反抗。
他們可能不太懂什么是反抗,但會在反抗的過程中不斷的思考,最后會形成一個獨立思考,這個就是現在教育界的一個共識。
其實父母也是過來人,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也是可以在反抗的過程中不斷地變化,而我們只需要站在這個階段,就可以給孩子足夠的思考的空間,并且多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啟發,那么他們也就會從很多的變化中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