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洗澡的時候哭不聽話,家長們都會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要是孩子很小,就學會趴在大人的身上哭,就會影響身體健康,嚴重的還會影響語言發育,會影響日后的性格養成。
兒少心理科陳博士:
兒子3歲多的時候就開始有分離焦慮癥了,還出現了“媽媽不要上班”的情況,對于這種情況,我們該怎么辦呢?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一、小孩出現分離焦慮癥,一般出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什么是分離焦慮癥?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什么是分離焦慮癥。
在一般的成長過程中,孩子都是由媽媽抱著或者是媽媽哄著長大的,因此,我們認為,在這個階段,最主要的是嬰兒對媽媽的依戀。
嬰兒離開媽媽獨立了以后,就開始對媽媽產生依賴,并且這種依賴與媽媽關系的建立在嬰兒的身上。
這個時候,如果媽媽沒有陪伴著嬰兒,而嬰兒想通過這種依附關系,來獲取媽媽的關注,這時嬰兒會有一種強烈的分離焦慮感。
幼兒離開母親的時候,會不自然地哭鬧,不會對陌生人產生信任感,更不會主動與媽媽一起游戲,沒有生活中的任何關系的接觸,他們就會把媽媽看作一個陌生人。
這時,如果媽媽回來了,嬰兒就會異常地哭鬧。
媽媽一回來了,嬰兒就會感到高興,抱緊媽媽,媽媽就會開心,媽媽也就會很快地走過來,讓嬰兒高興。
這時,嬰兒就會很快樂,他通過哭來讓媽媽看到自己,使媽媽能夠及時滿足他,他就會哭鬧,哭的時間很短,一般會1個多小時,2個多小時,1個小時左右。
過了這個時間,嬰兒就會感覺自己被媽媽抱在懷里,與媽媽緊緊相擁。但是,就在這時,媽媽回來了,嬰兒就會哭泣,但是哭的時間也不是很長。
這種分離的感覺,一方面會驅使嬰兒通過哭鬧來緩解痛苦,另一方面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強化他的自信心。
就像我閨蜜的寶寶,由于每次分開,就要哭鬧,只要分開了,她就能明顯的感受到她的不安全感,甚至整個人都感到害怕。
所以,分開是正常的。但是,最糟糕的是,如果她的焦慮情緒,影響了寶寶的正常成長,她就會選擇跟孩子分開,對寶寶的安全感、健康、安全感,都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分離焦慮的源泉相依
前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一個新聞,陜西的一個小男孩叫做費永勇,在小男孩有5歲的時候,父母就離異了,孩子跟著爸爸生活。
雖然孩子和爸爸的關系好一些,但是,費永勇上初中時,他發現這個孩子身上的一些壞習慣卻越來越多,比如說粗魯東風、自私自利、不講衛生、不遵守紀律等等,小時候,這些壞習慣,他一直改不了,現在,他成了一個“講衛生”的孩子,鄰里鄉親都夸他有個“好孩子”。
面對孩子的這些壞習慣,父母到底該如何糾正呢?
相比之下,我們的教養方式可能更適合孩子。
教養方式
不同的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同,那些家長采取的教養方式,也是我們今天探討的重點。
01
為什么說為什么說教,孩子會聽?
為什么說教,孩子不聽?
問題是:
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僅僅通過說教是沒有效果的,孩子依然會重復錯誤,無法改正,最后又會出問題。
我們一直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干涉,特別是在學習上。
比如:
語文考試前,有些父母覺得,孩子的字寫得很好看,怎么能寫得不工整呢?
孩子寫作業速度慢,很多父母就會說,寫作業寫不完,好好寫,比起寫作文,
作文寫得更快。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寫的快,是好事。
但是,孩子往往沒寫出好的作文,就像《加油站》里的孫紅雷,
被老師的質疑,
被同學的嘲笑,
都會被父母說,
他是個“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