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癥吃藥三年好了能否要孩子?
身為一個單親媽媽,和公婆孩子都是共同的生活,更是互相聯系著。
小七 4歲半了,在家里,沒有孩子。對于什么都需要自己動手做的媽媽,小七的心里壓力是很大的,不管媽媽做什么,都會被否定。有一次媽媽叫她幫忙,她說要她自己做。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小七在一旁開始不敢了,媽媽說:“不要她了,她就永遠是媽媽的小棉襖。”
小七說:“我不要她,她就算了。”
小七的媽媽傷心地哭著說:“小七真的很自私,從小就讓她當小寶寶,長大以后還得了?她也是一個非常要強的人,一點都不怪她,所有人都能看她的臉色。她想讓她以后能堅強一點,堅強一點,但她看到孩子只有兩個字,“我”。
小七的媽媽十分生氣,也很后悔,內疚。
她讓小七的媽媽不要再跟孩子吵架了,她把自己的真實想法說了一遍,然后鄭重其事地和孩子說:“媽媽離婚了,不是不愛你了,是媽媽愛你了,你是媽媽愛到了心肝寶貝,是媽媽永遠不會拋棄你了,你是媽媽永遠愛你的,你不是媽媽的附屬品。”
說完,她把自己心里所有的不愉快都傾瀉了出來。
小七說,她就是因為媽媽不愿意變成這樣的,所以才有了現在的不想活成這樣的情況。
那一刻她深有感觸地理解了小七的不想活成這樣的心情,也感受到了當時媽媽的不開心。
所以,當孩子的感受和媽媽的感受不一致的時候,如果我們覺察到自己被孩子的情緒所控制,我們一定要做出一些改變。
2、別把孩子當成情緒的發泄工具。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情緒非常激動,聲音過大,把孩子當成情緒的垃圾桶,一扔掉他們自己就哭了。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快樂,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取得成功。
但是如果家長不能正確處理孩子發脾氣的情緒,那么孩子在長大之后,也會延續這種壞脾氣。
其實有的時候,孩子發脾氣,是孩子發出的求助信號,家長應該多多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因為孩子可能突然做出了一些錯誤的舉動,孩子的這種表現可能是家長平時太過于寵溺了,有的時候孩子想要一個玩具,想要一個東西家長沒有及時的滿足。
其實有很多家長會說,道理我都懂,但是這種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正確的引導。孩子發脾氣時不要慌張,也不要過度的焦慮,可以有同理心,將孩子的情緒也跟家長進行交流,讓孩子自己去了解清楚發脾氣是什么原因。這樣的方法很有效的改善孩子發脾氣的行為。
2、不要帶著情緒去溝通
作為家長,生活中應該帶著同理心去跟孩子溝通,觀察孩子的情緒變化,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幫助孩子處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能讓孩子感受到家長的情緒變化,孩子在家長帶動下,也會跟著做出相應的情緒反應。
3、控制情緒,拒絕負面情緒
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面對孩子發脾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控制情緒。當孩子發脾氣,家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把壞情緒都發泄出來了,能不激動嗎?所以不要壓制孩子的負面情緒,因為這種“負面情緒”往往會適得其反。
我是銘媽,陪伴孩子走出網絡的幸福媽媽,用文字傳遞信心與力量,助您教子路上更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