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體質的孩子易患抑郁癥
焦慮體質的孩子容易患上抑郁癥,且伴隨強迫癥。
我們身邊有位朋友說,他家孩子剛上初中,晚上總是睡不著覺,有時候父母半夜驚醒,孩子就會問他們的意見,父母一直是好意,但他就是控制不住,有時還會暴怒,孩子抑郁之后,父母的脾氣更加暴躁,說得最多的就是“我不要活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是他們的附屬品,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生活是最好的。
但在孩子的眼里,學習成績就是他們的全部,“學習成績差=不愛學習”,孩子們不僅會有壓力,還會因為壓力影響自我情緒。
更讓人擔心的是,在父母的看法中,孩子們會變得越來越差,成為父母口中的“問題學生”。
這個問題究竟是如何解決的呢?
李玫瑾老師提出了一個觀念: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根源在父母。
她認為,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了“問題”,首先要先從父母自己身上尋找原因。
心理學上說,“問題兒童”主要是因為父母對問題的處理方式,和孩子的相處方式。
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問題家庭,但是有問題的家庭一定有問題的教育方式。
他們的管教方式出問題,是因為他們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1、父母過于強勢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孩子叛逆的原因有很多,年齡段是占主要原因的。
有的孩子天生性格就比較強勢,所以家長們就會覺得孩子“叛逆”是對自己威嚴的挑戰。
但是實際上,叛逆只是一種表現形式,并不是所有叛逆的孩子都是壞孩子,他們只是遇到了困難,需要幫助。
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們應該如何解決呢?
這是由大腦發育成熟的孩子所造成的,也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
我們要學會理解孩子,學會尊重孩子,給孩子更大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和感受生活。
2、變得愛發脾氣
孩子變得愛發脾氣其實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大腦發育的不成熟,以及自身的生理發育和情緒發展的不成熟所造成的。
孩子的生理發育從出生開始到三四歲,是逐漸發育成熟的過程。
所以他們經常會變得愛發脾氣,因為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是孩子認知能力的正常發展。
所以孩子發脾氣,是自我意識的一種體現,而且孩子通常不會因為“控制”就一直這樣控制自己,因為孩子本身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這就是孩子在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所以他們會開始對父母言聽計從,但是在這個階段,如果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被打壓,那么他們對于獨立的追求也會隨之消失。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青春期的孩子是自我同一性發展的矛盾體,一方面,他們渴望獨立,另一方面,他們想要證明自己的存在,獲得自我價值感。
父母就要懂得因勢利導,幫助孩子在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過程中尋找自我同一性。
2.父母不要老想著糾正和控制孩子,要給孩子一些獨立的空間
孩子在兩歲以后會開始產生自我意識,他們開始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獨立的想法,所以父母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想法強行壓制孩子,而是要給孩子一些獨立的空間。
比如,在孩子吃零食的問題上,父母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吃多少,而不是直接拒絕孩子,讓孩子通過選擇去嘗試。
比如當孩子在紙上涂鴉的時候,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一面涂鴉凳子或一面墻壁,讓孩子在墻壁上自由創作并進行涂鴉。
而當孩子在墻上涂鴉時,父母要學會看護,不要在墻壁上、或看電視時對孩子大喊大叫,以免打擾到孩子的興致。
在孩子吃飯時,父母可以用看書、聽音樂等安靜的方式來做自己的事情,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注。
在和孩子一起玩的過程中,可以適當給孩子講講故事書,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使用一些小標,比方說小蛋糕、小玩具等。
這些是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的,可以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