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主要是預防和干預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親子關系、家庭關系和社區生活。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防治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預防青少年心理障礙的有效手段之一。
從上圖可以看出,在家庭環境中,能夠有效預防和干預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家長的心理健康也至關重要,但是如何從家庭環境中,從家庭環境中,從心理健康教育中,通過心理疏導、親子關系、家庭動力學、新媒體傳播等方式對青少年心理健康進行干預,才是當前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今年5月,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年)》顯示,2020年我國青少年的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的檢出率為17.2%,重度抑郁為7.4%。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湖北武漢市民廖倫(化名)的女兒小皮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前的一天,廖倫帶女兒小妮出去逛街,買東西。走到第一家店,女兒就開始哭,媽媽只好把她帶到門口,一開始以為是因為買東西不好,但小妮情緒低落后,醫生一句話點醒了她:“別哭了,我看到了!”
事后,女兒為了安慰媽媽,特意百度了很多抑郁癥的相關知識,還寫了一份抑郁自評自評自評書,小妮很感動。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怎么抑郁癥會自殺?其實抑郁癥跟自殺的人群真的有很大的區別。
抑郁癥患者的內心世界,是比較悲觀的。他們看待自己的方式特別簡單:消極,對生活失去希望,對生活失去興趣,學習無用論,對人生失去希望。
而這些孩子大多數人都是處在這個階段。在學習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些困難是對他們身心的考驗,需要他們去克服這些困難,而不是被挫折打敗。
而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會產生抑郁的情緒,除了受到荷爾蒙的影響,還有一個很大原因是他們抑郁的根源——
來自家長的壓力。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一個獨立的空間,但有的家長總是習慣性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剝奪孩子表達自己的權利。孩子的每一次沖突都在一次次矛盾中度過。
家長過于嚴厲的管教方式,孩子漸漸就失去了表達自己的權利,他們逐漸就會失去了自己的原則,很容易變得膽小怕事、不自信,甚至不敢和別人交流。
想要幫助孩子戒掉網癮,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么會染上網癮。
1、孩子網癮的原因是多樣的。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網癮背后的原因。
有的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是因為他們害怕父母對自己失望。
有的孩子雖然成績不錯,可是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群。有的孩子為了能夠在現實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就會沉迷于網絡。
孩子網癮有的時候是一種心理問題,需要家長幫助他解開。
比如孩子因為上網和父母發生爭執意見不統一意見不統一,有的孩子甚至會因為和父母發生爭執,認為自己的意見是錯誤的。
3、孩子的抗干擾行為。
如果孩子被父母批評了以后,有的孩子并不會想辦法遠離父母,而是和父母大吵大鬧,會對父母動手。有的孩子會出現一種自暴自棄的心理,而且越發的不想和父母溝通,想要通過上網進行干預,讓自己遠離父母的管教。
如何解決孩子沉迷手機的問題?
1、 家長多陪孩子戶外運動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需要有一個情緒上的宣泄口,讓他可以在和大哭的孩子的游戲中釋放情緒。
我有個朋友的孩子,就經常玩手機,他的爸爸一怒之下,就把手機給他扔了,結果孩子就開始大哭大鬧,有的甚至摔東西。
身為父母,你就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試著多鼓勵孩子去戶外活動,讓他對更有意思的事情有興趣。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的家長給孩子報補習班,他們認為在給孩子報了補習班之后,孩子的成績提高了,孩子的成績也提升了,可孩子就是不去學習呢?
這樣的做法并不可取,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讓他自己負責任,而不是家長的責任。
第三:家長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家長們不要只在乎孩子的學習成績,就像平時的生活中,每次考試成績出來之后,我們都會先詢問孩子在班級里的表現如何,如果孩子比較好,那你就應該適度的問問孩子在學校里是否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千萬不要對孩子抱著錯誤的心態,因為這樣的情況,不僅會讓孩子沒有自信,還有可能會讓孩子感到自卑,對學習產生抗拒的心理。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們可以監督孩子的學習,但是也不能越俎代歡,替孩子做決定,這樣反而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
想要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家長就要逐步放手,告訴他做什么事情都要先有自己的想法,在平時生活中家長也可以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讓他們自行思考,并不是父母非要讓孩子在家長的身邊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