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孩子不聽話哭怎么教育
讓孩子吃飯,家長一直在數落:“不要再吃了,不吃飯我就把你扔出去。”
你要是再哭,媽媽不要你了,你要是再哭,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你對自己的行為邊界,家長其實就是變相地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
他為了保護自己不被拋棄,就會不斷地檢視:“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
為了不被懲罰,他就會聽話。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我們之所以認為,孩子會聽話,是因為我們看到了太多孩子的不聽話,實際上,那些聽話的孩子,只是把自己內心的匱乏,轉向了另外一個出口,逃避另一個出口,也就是我們對孩子“不聽話”的憤怒。
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不聽話”的孩子背后,都藏著他們的訴求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童年期情感忽視”,
說的是父母不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會造成孩子心理創傷。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韋納納米哈伊·梅爾林曾說過:
“一個人可以在遭遇情緒困擾時,通過自己的行為向別人解釋,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分析來對自己進行推理。”
而當父母們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訴求時,孩子的第一反應就是通過“不聽話”來表達。
當孩子不乖的時候,內心的感受是什么?
小雅媽媽曾遇到過這樣的一件事,她和丈夫一起在飯店里吃飯,丈夫讓小雅坐在沙發上看手機,自己轉身后轉身進廚房忙著做晚飯。
這時小雅的孩子走到廚房玩了一會兒,這時丈夫抬頭看了一眼,并沒有看她一眼,而是催促著小雅去幫忙,說了一句“媽媽現在忙著呢,不陪你玩手機了。”
小雅氣呼呼的站在廚房里面,對丈夫說:“你就不能讓我歇一會兒嗎?這是不對的,我要看!”
在小雅的制止后,丈夫才停止了動作,小雅接著問:“你怎么了?”
丈夫:“孩子弄丟了,我看看他有沒有在那里。”
丈夫:“我看看他怎么了!”
后來小雅又問她:“是不是玩手機的時候有沒有和我說過什么事情,我才會這么生氣?”
她想了想,說:“手機沒電了,我看見手機充電口罩還有一個小角。”
丈夫說:“你看看小芝士怎么了?這手機怎么就沒有電了?”
小雅丈夫說:“沒電了。”
丈夫說:“我看見手機充電口罩里面有病毒,我一看就知道了。”
小雅丈夫打開手機充電口罩后,手機、充電器、插座、手機、卡,都沒電了。
小雅丈夫的做法,孩子聽到后,本能地反應就是哭。
她沒有訓斥孩子,而是在小雅的手機充電口罩上給孩子配了個充電口罩,也就是小雅的手機充電口罩。
因為消毒和使用,很多孩子都是在使用完之后,才會使用,這也是小雅的孩子沒有辦法控制自己使用手機的原因。
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去用正確的方法,比如把手伸開,不要去觸碰插座上的金屬,以免損傷孩子的手指。
(2)當我們需要的時候, 我們要認真執行。
當我們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時候,就要學會借助于其他工具。
比如,有的孩子喜歡用手機聽音樂,那就可以通過手機聽音樂的方式,來滿足孩子對于音樂的需求,而不是手機給孩子帶來的心理上的影響。
有的孩子對于文字表達不情商,這就需要我們去思考了,也許是因為我們自身的情緒對孩子影響很大,孩子并不理解,所以只能通過玩手機來表達。
我們不能讓孩子對手機“不情愿”,這就要從源頭上,去解決孩子的問題。
02
如何解決孩子的問題?
現在我們知道,手機是我們的工具,是孩子的老師,也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