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續送孩子入園孩子焦慮不安
4月2日是世界寶寶第二個成長的月份,8月3日是第24個國際“星期一”晚期。我們常說:“百年之后,孩子你有自己的人生。”孩子大一點,他們幾乎將時間都花在生活其他方面,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也十分廣泛。有些孩子很少跟人交流,朋友不多,除了我個人的事,其他都和自己無關。這種孩子多數表現為:有一種厭煩的心理,稍有不如意就情緒大爆發,并且經常以“我就是想把自己的東西放到別人手里,別人也會搶我的東西”“為什么我就不能像別人那樣,像你們一樣”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
還有的孩子,盡管自己有很多的想法,但是非常自私,不會顧及別人的感受,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并且不懂得理解別人。家長常常會告誡孩子:“你這樣做不對,我告訴你,讓你不要這樣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等諸如此類的話,雖然很有用,但是會讓孩子變得固執,沒有主見。
家長常常陷入與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當孩子大哭不止,家長失去耐心,情緒崩潰時,首先應該考慮到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喜歡父母什么樣的玩具呢?
在兒童樂園,孩子們會挑選玩具,和布娃娃一起玩。但是有些孩子不喜歡和別的小朋友玩,為了避免和別的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只能選擇自己玩,這樣的孩子會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他人分享,不懂得合作。
若孩子不懂得分享,就會漸漸出現一些錯誤。
1. 認為分享是應該的。
孩子2歲的時候會通過分享來獲得一些東西,但孩子分不清什么是分享,什么是分享。
他想要的玩具,父母并沒有同意,只是換了一種方式讓孩子交換。
這種方式可以讓孩子知道,分享的快樂是無法抗拒的,而且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這種做法會讓孩子意識到分享的快樂。
如果父母能夠堅持原則,但是以不變應和善而堅定的態度對待孩子分享,這其實也是一種尊重,只有父母真正尊重孩子,才能更好的和孩子溝通,否則父母的目的性教育可能就會變成了空談。
2. 把分享的權利給孩子
在看到《一起陪孩子過暑假》時,有一位媽媽表示,自己家的孩子在暑假里過得有點宅,平時在家就不想出門,也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還喜歡熬夜,好不容易放假了也只顧著玩手機,根本就不愿意跟媽媽分享一些日常的事情,有時候還嫌棄媽媽太嘮叨。
孩子的行為習慣,背后都是媽媽的態度,如果父母身上有一種“懶”的態度,那么孩子也會“懶”。
而不僅僅是孩子的行為習慣,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媽媽為什么懶得收拾孩子?
很多媽媽都會抱怨,當她們自己忙著上班,孩子自己在家的時候,當她們在家的時候,孩子就會說“媽媽你忙,別亂扔”。
其實孩子自己收拾,并不代表孩子也想自己收拾,而是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做。
所以說,孩子的習慣會跟隨父母的行為習慣的形成,有的時候,父母的引導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懶”是孩子對于世界的依賴
這種習慣會讓孩子的惰性籠罩下去,他們沒有辦法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他們會覺得“反正我已經去做了,父母不要求我了”。
當他們的“懶”變成了“帶”,他們的大腦也因此變得懶。
這種習慣會在以后的日子里顯現出來,一遇到困難,就只會退縮,不會主動地去嘗試去解決困難,也就不去解決問題。
習慣了依賴父母,一旦遇到困難就只會束手無策,因為在父母這里沒有存在感。
這對于孩子來說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為在他們的意識里,只有讓父母、依賴自己才是最安全的。
所以當父母帶著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時候,孩子就沒有機會去承擔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