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應對分離焦慮期的孩子?
兒童教育專家陳明說:“陪伴孩子度過分離焦慮期,就是不要讓孩子離開你的眼睛,不和你分開,也不要讓孩子覺得你沒有和他分開。”
許多家長想要獨自為孩子完成幼兒園的分離,可是又不放心孩子。面對的是陌生的環境,孩子的安全感又會遭受到挑戰,他們會感到不安。有些父母看到孩子這樣,會很擔心,因此就會無時無刻地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會因為害怕而更加焦慮。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與孩子分離時的這4種表現,暗示父母對孩子的愛
分離焦慮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逐漸從家庭中分離,這個階段的分離焦慮最為明顯。對于小嬰兒來說,面對媽媽離開時會感到害怕,但是這是孩子人格發展的一部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分離焦慮的程度會逐漸減弱。孩子在2-3歲左右,就會開始發展出更多的自我意識,這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對分離焦慮的反應會越來越強烈。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只要家長在身邊,孩子就會一直處在焦慮中,即使是一名幼兒園的老師,也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家長只有和孩子一起成長,孩子才會把家長當作是自己最信任的人。這個階段的分離焦慮也是建立自我的一種體驗,也是孩子對家長信任感的基礎。如果在孩子面前能夠面對這種分離焦慮的話,那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勇敢,同時也會變得更加自信。
當孩子哭鬧時,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和孩子說“分離焦慮”這樣的詞匯。不要給孩子說“再見”,這樣的話只會加重孩子的焦慮,他可能會用很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抗拒。當孩子出現焦慮的時候,家長可以直接告訴孩子“這是我的事情,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現在很難過,我們一起哭一會兒好嗎?”或者說“我陪你一會兒可以嗎?等你哭完了我們再聊一聊。”
所以當孩子出現焦慮的時候,我們不要直接給孩子貼標簽,而是要從孩子的行為中去了解焦慮的原因。
2、給孩子安全感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貼上“分離焦慮癥”這樣的標簽,其實,孩子只是焦慮的其中一種表現,并不是真正的焦慮癥。
3歲以下的孩子還不具備很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家長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訓練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可以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來達到目的。
游戲能夠滿足孩子的好奇心,通過游戲的方式來幫助孩子放松,同時也可以在游戲中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緩解焦慮。
4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游戲,對孩子的焦慮情緒進行冷處理。
這個時候孩子的安全感比較強,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當孩子感到緊張的時候,父母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用一些輕柔的語言鼓勵孩子。
慢慢地,孩子就會覺得父母是可以依靠的,不會感到害怕,因為他知道父母會無條件的愛自己。
5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和孩子一起做游戲,而不是讓孩子在一旁觀看,同時要讓孩子自己選擇一些,他可以自己做決定的。
這樣做可以培養孩子獨立的思考能力,可以讓孩子逐漸學會獨立思考。
最后,對于壓力的處理,父母要學會在孩子不想上學的時候提出建議。
比如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的時候,父母不要當著孩子的面說這些話,而是應該詢問孩子的感受,跟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能夠獨立思考問題,從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父母想要讓孩子有一個獨立的思維能力,那么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學會適當地放手,讓孩子獨立思考,面對一些問題,孩子自己也會解決。
小結:
無論父母是什么樣的教育者,孩子對待事物的看法,都是受到父母影響的,因此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而不是在背后催促孩子,讓孩子聽話,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做事情更加的積極向上,但是如果父母以外在的行為對孩子影響太多,那么這種教育就有很大的問題了,所以在平時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