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鬼節出生的7歲了很不聽話,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她媽媽非要讓我陪她睡午覺,不陪我玩了,我不想去幼兒園。
因為她媽媽身體不好,怕她感冒,我拒絕了她。
家長: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那么小的小朋友你帶她去幼兒園她還不同意嗎?
家長:
她肯定不同意,還說她還小,如果你不尊重她,她就會有逆反心理。
家長:
為什么要聽你的?我只要同意她就行。
王老師:
在本文的回答中,小朋友在兩歲半的時候就已經有逆反心理了。
當媽媽的開始得意洋洋不情愿陪孩子玩的時候,孩子一開始還會跟媽媽說些小話,可后來就只顧著玩游戲,她常常忙著工作,沒時間陪孩子。
但是,當媽媽每次都會從廚房做飯,給孩子端飯端水送到孩子面前,最后再后來,孩子不愿意了,媽媽就開始沖著孩子發脾氣,甚至動手打孩子。
于是,孩子還是不聽。
最后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甚至因為孩子沉迷游戲,變得暴躁,媽媽差點差點中招,也是個很好的例子。
但是,為什么孩子會變成這樣呢?
其實,問題就出在父母對孩子的疏忽,而不是孩子。
我在接孩子放學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場景:
媽媽:寶貝,你今天吃了好多飯,今天你可不可以幫媽媽洗碗。
孩子:我想幫媽媽掃地。
媽媽:你想要把地上的垃圾裝進垃圾桶,還是把桌子上的水倒掉?
孩子:我要把地上的水倒掉。
媽媽:你想要先把地板上的垃圾放回去,還是先給妹妹再做?
孩子:我要先把桌子上的水倒掉,然后給妹妹擦桌子。
這就是尊重。
這種時候,我們就應該做個觀察者,觀察者,而不是評判者。
那么,怎樣才能從行為中找到正確的歸屬感呢?
我們需要做到的就是傾聽和共情,當孩子對我們表達的時候,我們不要急于去打斷孩子,不要打斷孩子的表達,要能夠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需求,這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幫助。
孩子如果愿意主動分享的話,父母一定要鼓勵孩子多多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觀點,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說的是錯誤的,父母可以先不著急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引導孩子不要去反駁,然后再去想其他的解決辦法,這樣孩子才能變得越來越好。
父母可以在這過程中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
1.表達自己的需求
表達自己的需求就意味著要拒絕別人,而拒絕別人就意味著拒絕了對方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孩子如果總是說“不”的話,其實也是非常缺乏自信的,因為這種態度,會導致孩子的表達能力有所欠缺,久而久之,孩子也會變得特別害怕表達。
所以父母要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果父母不想被拒絕,也要學會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樣才會避免出現任何的矛盾和沖突。
2.多陪伴孩子
作為父母要想辦法教給孩子表達自我的方式,可以帶著孩子多出去走走,讓孩子知道外面的世界比手機更加有趣。
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僅可以通過手機還可以了解更多的事物,同時也可以增長孩子的見識,幫助孩子擺脫手機的控制。
同時也可以讓孩子懂得一些網絡的用處,讓孩子變得更加聰明。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電子產品并不是一無是處,關鍵是看父母如何引導孩子使用。
因此,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父母需要讓孩子明白,電子產品只是一個工具,而工具只是為孩子提供知識的工具。
3.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
父母應該要讓孩子適當的多進行室外活動,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室外活動,比如周末的時候,孩子去公園、爬山,孩子在玩的過程中既可以釋放出來,又可以消耗掉一些能量,而且還能鍛煉身體。
父母應該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戶外活動,比如郊游、爬山、打球等,讓孩子在戶外活動中增強體質,無論是對于孩子的身體,還是對于孩子的大腦,都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