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孩子在學校不聽話,愛搗亂,在家里做一些搞破壞的事,經常做一些危險的事情,到了學校跟老師對著干,惹老師生氣。對孩子的言行,您說的話他們不聽,不但不聽,甚至會變本加厲,對于老師的話他們常常視而不見,有時會因為老師的嚴厲而敬而遠之。您是否為孩子的某些行為而苦惱?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輕視了教育的重要性。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家有兒女》有這樣一段: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女兒已經上大學了,但在老師和同學眼里,我對她并不滿意。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了女兒的日記本,是她上鎖的,雖然她沒有告訴我,但是我知道她在我的日記里寫了好多天。
我沒有指責她,而是從她的日記里,讀懂了她的委屈和無助。
她說,“有一天,我一個同學和我的‘男朋友’走了,當時我和他在自習室門口,我就和這個同學打了一架。”
“當時,我真的很生氣,我覺得自己就像個白癡。”
“當你遇到挫折的時候,站在原地不動的時候,是因為你比別人笨。”
“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因為你對這個世界還沒有那么熱愛,而你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解決這個問題。”
她站在那里,神情自若的樣子,像個局外人,可她的心卻依然是顫抖、不安、害怕。
我非常想不通,“她為什么這么做,還要去幫助別人,為什么要去尋求自我價值感?”
而且,她的話音一落到底,那聲音里帶著迷茫、無奈、困惑和無助。
她的生活里除了妻子之外,除了男人和孩子,再沒有任何人可以訴說自己的苦惱和無助。
在現實生活中,她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苦惱。
05
我們說她這樣懦弱,但她也是我們的引子。
媽媽說她經常說:“自己就像一個沒長大的孩子,總是要讓別人看見她。”
其實這也是一種脆弱,但也是一種自我保護。
很多人長大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個性格上的缺陷,但根源可是缺乏自信,常常是被父母的鼓勵、贊美和贊揚蒙蔽的。
潛意識里認為自己不行、做不到,他們很容易否定自己,就會認為自己不行。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后,可能會變得畏畏首畏尾,不愿意接觸、人際關系處理,還容易對領導、領導、同事產生恐懼心理,造成神經衰弱和抑郁,總是感覺應付不了,最后產生厭學情緒。
對孩子心理健康的疏導,永遠是最重要的。
孩子們會在潛意識里認同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這種教養方式,就是以父母的說教為主。
4
強迫癥
“我是為你好”、“你必須聽我的”,其實孩子很多時候并不理解,你為什么要逼他?
因為“你必須聽我的”、“我為了你好”,所以孩子有很多時候會不擇手段地想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滿足自己的需求。
可是父母總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為借口,所以我們才經常對孩子說:“你得聽我的。”
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孩子以后只會越來越叛逆,無法無天。
5
喜歡替代
有些父母喜歡把孩子的愛好愛好和別的孩子的,或者別的孩子的優點相比,“堵”著孩子的愛好,無視孩子內心的需求,也不知道孩子的興趣是什么,因此錯過了孩子的最佳發展時期,最終孩子也就只能是“被毀掉”。
這樣的后果是,孩子的興趣被剝奪了,也就不會再有學習的興趣,變成一個死記硬背的知識死記硬背的知識,即便是在考場上遇到困難時也不知道如何解決,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越來越笨。
6
包辦替代
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還太小,還未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不會做某些事情,所以就替孩子包辦,這會導致孩子的無能感。
這樣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在以后的日子里,只會變成一個只會啃老、不會獨立處理問題的人。
這樣的孩子很難擁有自信,只會依賴于父母的照顧,只有如此,他才能適應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給予適時的回應
假如孩子做錯事情時,我們的反應是說:“你真不乖,太笨了”,但這樣的回應卻是忽視孩子的感受,是不關心他的感受的。
那么,我們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是:我很難過,你很難受,我能理解,你要向我道歉。
這樣的回應不僅可以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愛,還會把孩子的情緒發泄出來。
之后,孩子再告訴他:“爸爸我覺得,你很聰明,我想,你下次再讓爸爸媽媽教你一個方法,給我買一個好東西好東西好嗎?”
他會相信嗎?
他會回應你:“那我也試試看,如果能怎么樣,我就不去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