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抱著掐到骨頭的畫面,已經讓我們不由心地感到憤怒。你拿到手機,遞給他說不要玩了,就要乖乖地學習,不要玩手機了。他們得到的信息是:家長給我拿走了手機,你們才拿走的。
原來是該吃飯了,他拿走手機,不吃飯,于是這個小家伙就掐了小朋友一把。所以,我并不是看不慣,而是這個小家伙特別乖。我還好說,因為這個小家伙被搶了就會大聲哭鬧。所以家長們想了解孩子是如何形成這一行為的?
通過觀察發現,孩子會出現這種行為,從嬰兒開始,對這個世界的所有細節敏感。比如看見什么都覺得很好奇,總想找過來看看。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但是,他們逐漸長大,比如會對別的小朋友感興趣,也會關注別人的存在,也會玩玩具,也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而且,他們也開始懂得分享,就是喜歡搶爸媽的東西。
這些都是孩子從行為走向自主的階段。他們從“入園”的第一階段,到了為人做事的初期。這些行為都是孩子自我意識顯現的階段,孩子是在2歲前的這個階段快速發育成熟,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了自主意識,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并且有能力從中體驗到樂趣。
而父母和老師對待孩子的方式,不僅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也會因對方的一言一行,而“回饋”到自己的內心,成為孩子的“參照物”。
因此,讓孩子順利地邁入幼兒園的第一步,也是父母和老師最重要的工作。
在孩子初期階段,如果孩子與老師或是同學發生沖突,很容易出現情緒問題,家長在此時一定要積極的引導孩子,讓孩子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樂觀的生活學習。
孩子入園后,有一天孩子要參加幼兒園的家長會,老師在臺上對孩子說:“寶貝,今天要上幼兒園的同學好好和媽媽說一下,今天表現怎么樣啊?有沒有小朋友欺負你?”孩子很高興的說:“沒有!”
這時,媽媽對孩子說:“寶貝,今天你要怎么跟老師說呀?”孩子就會說:“說吧,老師今天沒有安排我們上幼兒園的,不然的話我們會很生氣。”
又過了幾天,媽媽又問孩子:“寶貝,今天在幼兒園,有沒有被小朋友搶玩具?”孩子就會點頭說沒有。
后來,媽媽換了一個人和孩子聊天,孩子就很緊張,不敢再和媽媽說什么了。
像這種平時被媽媽問的問題,這是很多孩子不敢和媽媽說的事情。
而這位媽媽的回答,恰恰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會讓孩子感到焦慮和挫敗。
所以,當孩子說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媽媽聽了會有情緒,跟孩子是有個共情的過程,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尊重、被理解。
2
孩子的感受,來自父母的理解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視頻。
一個女孩的媽媽在廚房里忙著,可能是準備晚飯了,她看到女孩又在玩手機,湊過去,溫柔地問:“作業做完了嗎?”
女孩說:“還沒做完。”
媽媽說:“怎么還沒做呢?”
女孩說:“我真的沒做完。”
媽媽說:“你真的沒做完?我看你就是想偷懶,不想學習。”
女孩又氣又委屈,就和媽媽頂嘴吵了幾句。
媽媽說:“我看你就是不想學習,放假了也不想學習,看你以后怎么辦?”
女孩說:“就不想寫,等到假期結束了你就想去打工。”
媽媽說:“不行!現在立刻去!”
女孩氣呼呼走到房間里,用力摔門。
“你還想再玩?馬上去給我學!”
一個18歲的孩子,在大街上當眾羞辱了媽媽,邊哭邊說。
媽媽卻絲毫不理會。
媽媽甚至還罵罵女孩:“你就知道哭,有本事你直接跳樓啊!”
女孩說:“我就要,我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