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不聽話我想打死他狗!
好多家長在聽我說孩子不聽話,氣的直說出來,但是做家長的又不能放棄,所以昨天晚上,菁媽跟我講了孩子的一些行為。她在吼孩子的時候也會很生氣,覺得事情已經很嚴重了,我已經管不住他了。
菁菁媽媽是一個急性子,我就經常會看到孩子氣的發抖,自己也是氣得崩潰大哭,我們可能以前看的動畫片,大家都看過,但是孩子的行為是經常性的。菁菁媽就是一個急性子,孩子不會聽她的,她可能自己不知道自己行為的問題所在,所以導致她現在在看孩子的時候都會忍不住的情緒,會因為一些小的事情發火。菁媽在安慰菁菁菁菁菁的時候,我會說:寶貝,現在,你看這個蛋蛋是媽媽不小心打到的,你是因為沒有用剪刀剪到該蛋蛋的蛋蛋,還是用手去摸它,你覺得這些都不是問題,媽媽一直批評你,說不該打,你會了嗎?菁菁菁還是一臉懵的,不知道該怎么辦。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心理學上有一個“自我決定論”,意思就是說,別人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待自己,自己就會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別人。所以當別人用的方法對待你的時候,你就會特別的自卑,然后就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對待別人。
同事家的孩子自從上幼兒園之后,就一直跟媽媽抱怨,覺得自己哪里哪里哪里不對勁,就是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媽媽帶他去檢查,是不是手指頭有問題。同事家的孩子才9歲,在幼兒園老師跟同事溝通,孩子才發現,原來自己每天晚上都在跟媽媽抱怨,哪怕是睡覺,自己也經常會因為睡不著覺而睡不著覺。
每次家長上班時,同事都會因為同事的事情,跟孩子說,你再不睡覺,我們就會一起被怪獸抓走。結果孩子發現,原來晚上睡覺有鬼。
他就不再跟媽媽講,可是這個孩子就是不愿意跟媽媽一起睡覺,每天晚上睡覺之前都會要求媽媽抱他,讓媽媽陪他睡。
有些父母可能會有這樣的疑惑,明明晚上就能好好的,怎么就非要跟你講故事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心情就會變得很煩躁,很想要發脾氣。
這其實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希望通過哭鬧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覺得,如果爸爸媽媽沒有把自己關起來,自己就不睡了。他們會通過哭鬧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嬰兒時期,對父母的需要,能夠讓他們獲得安全感,從而獲得安全感。
比如有些孩子會出現半夜起床哭鬧的行為,可能是因為他害怕,父母不在身邊,這種感覺會通過哭鬧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但是當他們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后,這種粘人行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減少。
4、家長不能過度滿足孩子
家長在孩子面前過度滿足,也是讓孩子感到焦慮的原因。孩子會覺得父母愛的是他的成績,他是有血緣關系的人,但是父母不會因為他的成績而給他買東西。因此他們在長大后,會一直認為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所以他們只能通過其它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要求。
因此,當孩子總是被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孩子會逐漸喪失這種“被愛”的能力,在面對任何事情時,都會傾向于放棄。
一味的滿足孩子的要求,對孩子的成長沒有好處
如果孩子一味的將父母當成自己的“標準”,并不能將自己的需求主動地、發自內心的表現出來,那么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被滿足”,反而是一種壓力。
當父母總是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孩子會認為是自己的要求被滿足了,只要繼續滿足就好,這樣的“被滿足”對于孩子來說,只是一種“理所應當”的一種比較。
滿足孩子的需要就要滿足他的需求,這樣才能讓孩子內心感受到安全感,能夠在父母面前,有一個自我控制感和安全感。
“自我控制感”,也叫做“自我同一性”,它是一種在“后天因素”之下自動形成的,和人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息息相關,這也是為什么孩子們更愿意成為自己人生的主角的原因。
為什么有的孩子有時候會出現行為問題?為什么有的孩子會有攻擊性的行為?有的孩子更容易被我們發現,而有的孩子則是需要我們的介入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當我們發現孩子有這方面的跡象時,我們要進行心理準備,要多多少少分清楚孩子的攻擊性具體表現在哪里,有哪些表現形式,我們要做出及時干預。比如,孩子說臟話了,我們要和他討論對這個行為的看法,孩子說累了,我們要給他時間放松;比如孩子說累了,我們要先讓他休息,不要一上來就說累了,他說累了,那我們可以先讓他休息一下,這樣子不就解決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問題了嗎?
其實這是解決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問題,但是我們還是要保持冷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