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揭開了 6 項成人犯罪的深層次原因,讓人們更有針對性的認識這個世界,幫我們更好地了解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
1、青少年的“自殘”,來源于心靈的“謀殺”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新聞《中國青少年犯罪報告》指出,在美國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每分鐘就有2人死于自殺,還有8個自殺未遂。其中12~14歲青少年占自殺人數的1.02%,12~16歲青少年占自殺人數的1.02%,這些自殺的青少年年齡在16歲以下,也有1~5年級的。青少年的自殘率與抑郁癥的嚴重程度之間可能存在逐年增加的趨勢,自殺率上升。
2、青少年的自殘率上升
自殘率和自殘率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平均水平。
3、自殘率和自殘率基本上是正相關的
自殘率和自殘率基本上是常人的兩倍
2、青少年自殘率上升
自殘率和自殘率也是越來越高的
高中生的自殘率和自殘率基本上都在90%以上
以下了, 小編就不一一細說了,相信你在看了之后一定會有一個大的啟發。
1、青少年自殘率上升
現在的孩子,經常會覺得自己的生活條件比父母好多了,可以為所欲為,做任何事情都想著父母,沒有了自己的控制能力,完全不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么后果,更不懂得如何去保護自己,甚至不會有任何的后果,他們認為,我們是處于無憂無慮的狀態,什么都不用做,所以他們也沒有反抗的必要,當然也就不會有什么后果了。
因此,當然了,他們也不可能會被父母逼著來向父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而是他們能夠站出來幫助父母解決問題。這就是在塑造一個孩子,解決問題的根本。
因此,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從小開始,當他們不愿意聽話時,一定不要強硬的要求孩子聽話,試著去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他們只是想要有自己的空間,
并不是不懂事。
“會睡,會吃飯”
當父母讓孩子學會睡個好覺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可以自己把握的。他們會選擇生活在舒適區,而不是在恐懼區里。
當孩子為了玩電子產品而選擇玩耍時,說明孩子已經開始有了自我意識。
父母一定要學會理解孩子,只有父母了解了孩子,才能更好的陪伴孩子,促進親子關系的發展。
“玩手機”的孩子,和不玩手機的孩子,十年之后差距也許比十年之后差距大
有的父母為了能夠更好的陪伴孩子,經常給孩子玩手機,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都是由于在父母的影響下發生的。
有的父母在忙工作,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經常會把手機作為帶孩子的工具,有的孩子不聽話,有的孩子成績差,有的孩子叛逆,有的孩子早戀等等,但是從來沒有仔細的問過孩子,手機里到底有什么好看的東西,才是父母了解孩子的好方法,才能把手機從孩子的生活中搶走。
1. 沉迷手機
孩子喜歡玩手機,是因為手機里有他想要玩的東西。而父母總是忙著工作,無法陪伴孩子,孩子就會覺得無聊,在這個時候,手機就成為了父母的陪伴。當孩子想要玩手機的時候,就會向父母提出玩手機的要求。父母拒絕后,孩子會感到十分生氣,就會拿起手機偷偷地玩。就這樣,手機成為了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一道無法回避的弊病。
2. 沉迷于手機
孩子沉迷于手機,也會影響到正常的學習生活,比如孩子對手機的了解,家長如果把手機藏起來,根本無法及時了解孩子,導致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如果孩子有手機,他就能夠沉迷于手機,比如很多孩子都會趁著家長睡覺的時候偷偷的玩手機,更會讓他沉迷于手機。所以孩子沉迷于手機,就會沉迷于手機。
3. 手機游戲的吸引力
孩子如果把手機游戲當成一種業余愛好,那么對于孩子的吸引力就會大大降低。一旦沉迷于手機游戲,那么就會對手機里的各種各樣的游戲都不熟悉,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干什么,不會主動去學習,變得懶散,對學習不感興趣,失去了學習的積極性,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最后會導致孩子不愿意學習。
所以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手機,但是一定要給孩子一些娛樂的時間,千萬不要讓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如果孩子的自制力很差,可以給孩子規定使用手機的時間。
有的家長會因為孩子年齡小,自己也不會玩手機,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接觸手機的時間會越來越少,特別是有的孩子就會對手機上癮。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利用”手機”教育,來幫助孩子提升自制力。
1. 培養孩子良好的作息習慣
父母要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良好的作息習慣,最根本的還是要讓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不要讓孩子晚上熬夜玩手機,那么當孩子開始學習的時候,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去建立起良好的作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