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區青少年心理培訓學校
位于黃埔區經開區,是集青少年實踐教育、軍事訓練、心理輔導、國防教育和體育訓練于一體的綜合體操訓練,主要面向青少年和家長。
目的地是集風景區、雅致花苑、雅致花苑等景點,主要招收16-18歲有下列行為表現的青少年和家長。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案例一:
偷錢
重慶惠東縣小杜家住著130多平米的房子,父親是家中的頂梁柱,母親常年在外打拼,母親靠打零工維持生計,小杜有5歲的兒子小東。5歲的小東偷了母親20多萬元。小東的母親表示,兒子經常以偷錢的方式要錢,經常將家里的錢用于網吧,并多次從網上購買虛擬道具、游戲裝備。“每次充錢都要輸入父親的銀行卡號,借口一共充了925元,后來又加碼了800多元,每次還剩下4000多元。”小東父親表示,兒子一直都是自己保管,自己從未有過這種情況。
母親最近一段時間情緒不太好,由于有些抑郁癥狀不明顯,因此一直在當地醫院治療。
今年3月的一天,小東的父親像往常一樣起床,他看到兒子的房間靠墻突然有光,看到了他仍然努力地在窗邊靜坐。“但是當時沒有感覺,我覺得這是不正常的。”小東的母親張女士說。
“爸爸和我說我在這里已經把房門關上了,你們不要進來。”陳女士說。
小東的父母聽完陳女士的敘述后,對陳女士說出了自己的擔心,陳女士的丈夫王女士也表示自己對孩子并沒有做任何責罵,只是告訴她,還有一年的時間就要參加中考。“他們之前是不想讓孩子讀初二下學期,而是想讓孩子住校。”
“我還是會盡量少一些應酬,和孩子聊天的時間,他們自己也會主動把手機給我,而我也盡量控制自己少玩手機,偶爾看看新聞。”陳女士表示。
“孩子是不是網癮?是不是受不良習慣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的出現,讓人們離不開手機。如今,許多成年人都離不開手機,經常不離身,下班回來都放下手機,甚至連吃飯時,都忍不住想玩手機。“就算不啰嗦,也不能讓孩子離開手機,但在孩子看來,手機就像是個好玩的玩具,離開了就沒什么好玩的了。”
“在幼兒園,其他小朋友經常玩手機,而我兒子經常因為沉迷于玩手機,影響了學習。所以,我就想辦法,讓孩子出去玩手機游戲。”
“制定規則,一定要讓孩子參與進來。比如,我對兒子說:“兒子,我說玩游戲可以,但要遵守規則。比如,在吃飯時不能玩,過了飯點就不能玩,你們要遵守規則。”
為了讓孩子玩手機,孫儷跟孩子“斗智斗勇”。每天晚飯后,等等就會把手機放在客廳里,等她午睡后,拿起手機繼續玩,而且每次玩的時間都很短。等等也沒有做到及時收手機,媽媽就會很生氣。后來,孫儷就給等等提出來一個要求,想讓等等每天玩半個小時的手機游戲,如果時間到了還沒有停下來,那就會沒收。但是,等等發現,孩子還是會想辦法玩,很快就會影響到學習。
孫儷發現,等到周末的時候,等等會把手機給媽媽,對他說:“媽媽,你就玩一下吧,下周的課我帶你去游樂園玩。”等等聽了以后,很痛快地答應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并沒有出現隱瞞或者隱瞞的行為,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考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而且這所大學的目標讓他終于愛上了并且非常想念現在的學習生活。這位媽媽的做法,值得我們每一位家長學習。
我們不需要處處和孩子談學習,我們需要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就像孩子小時候玩手機,是因為沒有找到更有趣的事情吸引他,而這種情況,孩子更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和父母說學習、說學校的事情,因為這個時候父母的態度,會決定孩子能不能走出厭學的情緒,走出厭學的情緒。
當孩子和父母因為手機發生矛盾沖突,不想上學時,父母千萬不要急著指責。最好的辦法是理解孩子,允許孩子先有情緒,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利弊,尋找解決方法,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沒收孩子的手機,這樣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還會讓孩子與父母產生隔閡,以后如何處理問題。
為人父母,總是想著自己說了算,但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總有一天要獨立去面對這個世界,我們要學會放手,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學會獨自走路,同時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