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有焦慮癥一定會遺傳給孩子嗎?
我有焦慮癥,但我不焦慮,就不會遺傳給孩子。我會遺傳給我的孩子嗎?我現在是遺傳給我的嗎?為什么我的孩子不會遺傳給我呢?這世上從沒有任何一個母親會因自己的焦慮而焦慮,我只是傳承了我兒時那個焦慮的母親。
那我兒時的焦慮癥又是怎么產生的呢?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在很多母親的潛意識里,一直在帶孩子,帶孩子,帶孩子是母親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只要孩子聽話,做得符合她的心意,她們就會表現得很滿意,對孩子各種表揚和認可。
所以,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是一個飛躍。
比如,6歲前孩子就是一個感性的動物,他的感官和情緒也被他掌控在自己的世界里。
所以他的認知越多,他就越能捕捉到來自母親的各種情緒,然后捕捉到這些情緒就會幸福,這就容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媽媽當初吼他,一方面是來自于媽媽的情緒,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孩子的愛,希望孩子聽話,所以一旦孩子的一些想法達不到媽媽的要求,媽媽就會吼孩子,生氣就吼,這就會導致孩子在情緒上無法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反思自己的錯誤。
而且,她對孩子的態度上,也會隨著吼叫而逐漸變得不好,因為孩子的內心是很恐懼的,他知道,媽媽生氣了,那她的行為就無法獲得關注,媽媽也就無法關注到自己的行為了。
可是媽媽之所以吼,是因為媽媽不懂得如何教孩子。
小文7歲,媽媽很生氣,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小文的身上,每天都會問他:“你怎么樣了?你怎么了?你有什么煩惱嗎?媽媽都知道你,你不需要媽媽管你。你就是故意這么調皮。”
而小文的媽媽還會拿其他家長的孩子比較,說自己的孩子太笨了,如果你不聽話,媽媽就會把你送到學校去,把你交給老師。
但是她卻從來沒有注意到,小文的身上也發生了一件極其細微的變化,那就是媽媽說什么,小文都不愛聽。
即使有時候小文主動跟媽媽說起了自己在學校的趣事,可是媽媽也只是簡單的“嗯”了幾聲,就開始對他進行批評說教。
結果小文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想和媽媽說說說心里話,可是媽媽卻說一句:“你少管我干什么!”
然后就自己一個人回房間了,留下一句話:“媽媽,我再也不想跟你說話了。”
心里好難受啊,誰會喜歡整天和你說心里話呢,這孩子又怎么了?
3
上面這些話,相信很多家長都說過,是因為這些話傷了親子之間最親密的關系。
但很多家長并不理解孩子到底發生了什么,他們認為這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是孩子不講道理、頂嘴,不懂禮貌,等等的話。
其實,家長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是在對孩子進行著說教。在父母們看來,這些話無非就是督促孩子好好學習,以后才能“有所成就”。
但是,家長們要知道,這些話對孩子來說,可能會讓他變得不愛聽話。因為孩子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也是在不停地用這些話“威脅”著自己的成長。
比如說,孩子喜歡玩游戲,你說這個游戲不好玩,玩物喪志,是不是很幼稚?孩子喜歡把同學的衣服、玩具弄丟掉,你說這個不能穿,那個不能吃,那么你要把玩具收拾好,然后做家務活,媽媽負責把這件事情做好,然后讓孩子幫忙干家務活,如果孩子沒做到,那你就要讓孩子做別的家務活。
這樣的結果,會讓孩子認為付出的努力是“理所當然”的。比如說,媽媽是為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在家里只要完成規定的任務就能吃完,不能碰手機,這其實是一種不勞而獲的行為。
現在有很多孩子就像上文中的小海一樣,到了暑假里,家長更會監督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因為暑假作業的量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大的,“暑假作業要比上學前完成,否則要受到懲罰。”
其實孩子天生喜歡學習,但是學習方法用錯了。他們如果有家長的陪伴,孩子就能學會快速學習,讓孩子從家長的輔導班中找到節奏。家長就需要注意,陪讀不等于“監工式”的陪讀,而是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不要做監工,讓孩子獨立完成作業。
低年級的孩子對于作業的認知還是模糊不清,家長可以在一旁給孩子提供一些指導,比如作業需要多長時間完成,間隔多長時間完成,在這段時間內完成作業。
高年級的孩子,對于作業中出現的錯題,要給出更加詳細的解題思路,或者以便更好地解答。對于不同年級的孩子,家長也應該有所區別。
對于低年級的孩子,題目通常是分門別類,在掌握情況下,需要多次進行反復強調和修改。而對于高年級的孩子,這個時候就需要家長為孩子制定學習計劃,一個錯題集,在錯題集上面寫上姓名、姓名、學校等級,比如在1-2年級,家長可以要求孩子把姓名、班級、年級、班級同學、年級組各類信息進行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