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ppt
“
每當遇到困難,我都會被解答,被安慰,被鼓勵。但在我們這里的學校,每個老師都是全方位照顧、細致到極致的,想要孩子做什么,對孩子是沒有要求,沒有期待,也不給出答案。”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這是湖南衡陽師范學院附屬中學“(申報)”教師李明新的校長在教育一線工作的真實寫照。
在這里,我想給學生們談一句:要上大學是對人生的一種修煉,在中高考里,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目標拼搏,在高中的日子里全力以赴,每個人都有人生遠大的理想,但“理想”容易實現不了,要實現理想要付出行動和努力,在努力的過程中不斷的總結出經驗,就會成為人生的階梯,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越來越強大。
“沒有目標,沒有動力,說到底是厭學。”湖南省望衡中學心理教師李明看來,不少學生都知道自己應該認真聽課,但卻“得過且過”,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這與學校教育的缺失有一定關系。在一名有近30年教齡的初中班主任李明看來,很多學生缺乏明確的目標,陷入學習瓶頸期,如果沒有找到正確的學習目標,就會變得焦躁不安,覺得父母管得太多。
“家長會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但沒有關注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換句話說,家長在看到孩子成績不理想時,不是與孩子一起分析錯誤,而是急于求成,給孩子報了一堆補習班,結果反而使孩子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其次,家長要反思家庭教育方式的合理性。“雖然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不停地與孩子強調競爭,要求孩子好好學習,甚至是采用一些比較極端的方式,比如,辱罵、體罰孩子,這就會使得孩子產生厭學心理。”
董宇輝表示,有些家長自身有焦慮情緒,比如有的家長工作比較忙,因此對孩子的教育比較關注不夠,常常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一味地進行物質獎勵,使得孩子對學習產生了反感,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對物質的追求也會越來越強烈,一旦成績下降,孩子就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是憤怒。因此,孩子在學習上遭遇挫折,首先要關注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有充足的安全感,才能讓孩子更好地面對挫折。
03 自我認知水平與后天因素,家長可以做些什么
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父母可以采取適當的干預措施。
有研究表明,5~12歲的兒童,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情緒低落的情況。
當然,有些兒童會表現出對各種事物強烈的興趣,會對特定的主題都會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執著的熱情。
孩子出現情緒波動,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經歷了比較小的成長過程,孩子還不太清楚自己和別人的分別是什么。在他們看來,父母要么愛的是他們,要么是他們的思想品德。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通過自我調節,從一些小事中走出胸懷洋溢,讓他們學會與人溝通,更加容易讓他們內心平靜。
如果有一些敏感的孩子,他們有可能已經經歷過了某種情緒的掙扎,那么家長需要做的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細微的觀察,幫助孩子找到這些情緒的“線索”,并幫助孩子化解。
1. 引導孩子找到情緒背后的意義
父母可以嘗試著從情緒背后的意義上找到孩子的意義。
首先,父母可以問問自己:“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有什么關系?是誰在激怒我?”
第二,詢問孩子為什么會有這些想法,而不是簡單地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
第三,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
父母要和孩子形成共情,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和損害。
你可以問孩子:“你有什么感受?”
讓孩子學會理解自己的感受,并且學會說“不”。
比如,你可以說:“我看到你的玩具放在了地上,而你卻是在玩滑梯,我有點生氣,是不是?”
當孩子學會說“不”的時候,他發脾氣也就不那么容易發脾氣了。
第四,要訓練孩子學會溝通
沒有任何一種方法適應所有的孩子,需要學習以不同的方式來和孩子相處。
1.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學習一切的基礎,一個語言能力的缺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與人正常溝通,就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甚至影響學習成績。
據孩子表達能力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在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表達能力,但是這個能力不是浮于表面的,它是有目的性的。
真正的溝通,需要孩子能夠主動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這需要孩子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去思考和總結自己的想法,只有這樣他才能在面對自己行為的時候不依賴于別人,才能夠在面對自己的一些行為的時候有更加清晰的觀察,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2.解決問題的能力
有些孩子在學校里經常和老師發生沖突,這是因為他們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在面對沖突的時候,他們的解決問題能力不是很強,因為他們自己有可能沒有辦法控制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