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五六歲特別不聽話怎么辦?
兩歲左右,孩子會特別不聽話。
這個時候的孩子特別不喜歡家長給他們的行為限制,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孩子在和父母的對抗中,情緒失控了。那么家長是怎么管,孩子都不聽呢?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原因很簡單,家長管的越多,孩子就越不聽話。
為什么孩子小時候,你要我管,長大了就越不聽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家長管得越多,孩子反抗的機會就越大。
孩子小時候反抗的越厲害,長大之后就越容易變成“媽寶男”。
這樣的結局,或許也是很多青春期的孩子,為人父母,總是被氣到。
孩子不聽話,家長一直管不住?
李玫瑾教授曾在節目中談到親子教育時說過,親子之間最大的問題就是溝通的不對,就是家長不知道該怎么說。
其實說白了,孩子不聽話,只不過是表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家長應該深入了解,從根源入手。
先“聊”,才會“談”
小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提到了一件事,她說她和她的女兒之間的相處模式。
那次見到女兒的時候,她看到女兒的臉都變得很難看。
小李就問她,“為什么你那么胖?”
女兒說:“因為我瘦。”
李玫瑾說:“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在不斷地學習、思考的過程中。”
女兒說:“爸爸,你說的是真話嗎?”
李玫瑾教授說:“當一個人開始被一種觀念所指引,他就會明白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當一個人開始被一種觀念所影響時,那么他的一生,就注定是不成功的。”
而這段話,也正是李玫瑾教授曾在課業講座上,對家長和孩子的啟示。
1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前段時間,上海一名13歲男孩因考試成績不理想,被父母批評了幾句后,竟然從11樓跳下去了。
這個男孩一直自尊心很強,卻因為一次考試成績不理想,導致了心理陰影,不敢回家,一氣之下從12樓跳下去了。
那次跳樓后,男孩在遺書中說:“我從小到大,什么都聽你們的,我從來沒有自己做過決定。從小,我就得不到自己做主的感覺,一直在為別人考慮。我還沒想到要考上大學,有的同學大學畢業就有好工作,有的同學會自動選擇創業………………”
一句話讓人觸動。
母親用飽含深情的言語,動人的圖畫,用情可視化的圖畫,將讀書給予孩子最直接的反饋,給他最有力的支持。
作者:肖晶晶
“雙減”政策無疑給了很多父母一個響亮的喝彩。
雙減政策實施后,學生更多了作業少了,但是,還有多少父母積極行動起來,積極行動起來?
真正的好父母,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
以前,我們聽網課的時候,就聽過這樣的話:
“如果你能讓你的孩子以后考上清華北大,你就去陪讀高中,陪讀高中,考不上就去送外賣。”
“媽媽說你可以刷題,但你最好不要荒廢自己的時間,再刷題。”
“你還說自己不想刷題嗎?”
“不想讓自己后悔,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于是,家長就開始不停地在孩子身上找漏洞,孩子的很多問題,成了家長的一種焦慮來源。
那么,到底該怎么辦?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就要問自己:
我們的需求是什么?
是孩子放不下心的、想要放不下的?
還是孩子不愿意學習的、整天沉迷于手機的?
我是這樣的,又有什么辦法讓孩子放下手機?
這位媽媽說了一個故事。
她說,孩子上初中二年級時,因為沉迷于手機游戲,經常和媽媽發生沖突,甚至鬧到要離家出走的地步。
媽媽一開始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在隱隱擔心孩子的學習成績。
直到一次,她和孩子發生沖突后,孩子竟然拿刀動了手。
這位媽媽嚇了一跳,急忙跑過去把孩子抱起來,抱著孩子到醫院檢查,結果顯示,孩子的頸椎病變成了一條直線!
之前,孩子一直以為媽媽會因為他玩手機,而罵他。
結果,孩子卻用離家出走,來表示反抗。
我相信,這位媽媽也知道孩子這樣的做法,其實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但是,為什么還會這樣?
這位媽媽也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些許不妥。
所以她嘗試著跟孩子“商量”:
“媽媽想你談談,你這樣玩手機會影響視力,你可以在晚上9點前把手機收起來,媽媽只允許你玩1小時,你現在要放下手機去睡覺。”
但是,到了9點鐘的時候,孩子卻不愿意上床睡覺。
于是,媽媽就又一次次地提醒,讓孩子把手機收起來,不要在睡覺的時候玩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