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沒有那么一刻讓你很抓狂?比如,你想讓孩子早點完成作業,可他呢,一會要起來喝包奶,一會又要上個廁所,本來半個小時能完成的作業,他非要磨蹭三個小時才完成。

再比如,你和孩子約定,周六周日每天一個小時的游戲,一個小時到了,你告訴他快關了吧,他說這局結束就關,十分鐘過去了,他還沒關,半個小時后,你再喊他,他還是說馬上。你忍無可忍沖過去一把搶了他的平板,你氣得不行,孩子還委屈的不得了。
是孩子太不聽話嗎?其實,沒有一個孩子不想成為好孩子,他需要的是你具體的幫助,而不是嘮叨與訓斥。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
今天分享的這本書《習慣決定孩子一生》給出了答案,告訴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怎樣矯正孩子的不良習慣,作為家長,如何幫助孩子選擇自己的最佳才能區,幫助他們走出“習得性無助”的誤區,孩子才更容易成功。
本書作者孫云曉,他從事青少年教育和研究40余年,曾被表彰為有突出貢獻的教育科學研究專家,它的主要教育專著有《習慣養成有方法》、《教育的秘訣是真愛》、《五元家教法–好父母的必修課》等。作品曾獲中國圖書獎全國優秀暢銷書獎等獎項。
接下來我們就正式進入今天的學習。首先,我們來看看如何培養良好的習慣。
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你一定聽說過這句話吧?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習慣對我們是如此的重要,良好的習慣,更是能夠決定孩子的一生,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呢?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有四個方面:第一,要確定規范;第二,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第三,要尊重兒童的權利,讓孩子充分地參與;第四,習慣培養人格化高于技能化。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方面,要確定規范。確定規范是指明確行為規范,讓孩子對養成某個良好習慣的具體標準清清楚楚。
有這么一件事情,一個小男孩上課時非常調皮,英語老師怎么管都管不住,最后老師生氣了,說這節課咱們上自習,不講課了。下課了,班里同學都怪他,這個小男孩兒也很懊悔,就去找班主任。
班主任先聽小男孩講,然后他告訴孩子,知錯就改,就是好孩子,并問男孩打算怎么向英語老師道歉。小男孩說他打算給老師寫封道歉信,再給老師鞠個躬。
班主任認為鞠躬很好,能讓老師感受到男孩的誠意,他又問男孩會鞠躬嗎。男孩說他當然會了,他立刻做給老師看,只見他重重地點了一下頭。班主任說這不是鞠躬,這是點頭。男孩困惑了,因為長這么大,他一直以為點頭就是鞠躬呢。
班主任就站起來,給小男孩演示什么是鞠躬,他站直身體,挺胸抬頭,雙手下垂,然后上身彎曲成90度,班主任告訴孩子,這才是鞠躬。男孩明白了,認真地練習了好幾遍,然后去找英語老師認錯。他莊重地給老師鞠躬道歉,自然被原諒了。
我們想讓孩子養成什么好習慣,一定要讓孩子明確這個好習慣的具體標準是什么,要讓孩子清楚具體要怎么去做,才能更好地幫他養成好習慣。

說完了第一方面,要確定規范,接下來,我們來說說養成良好習慣的第二方面,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有句話叫做孩子是復印件,父母是原件。所以想讓孩子養成什么樣的好習慣,我們做大人的,首先也應該養成這個好習慣。
小雨是一名三年級的學生,放學回家后總想玩平板,媽媽很生氣,總批評他。小雨很委屈,問媽媽,為什么爺爺奶奶可以刷抖音,爸爸可以玩游戲,你可以追劇,而我就不能玩平板呢?
媽媽被說得啞口無言,因為小雨說的話,就是事實啊。媽媽趕緊召集大家開家庭會議,家人們一致決定,以后要少用手機,要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大人卻做不到,那肯定不行啊。
從那天起,家里人很自覺地放下手機,媽媽重拾讀書這個愛好,爺爺奶奶晚飯后就去散步,爸爸再次練起了書法。小雨看到家人都不碰手機了,他逐漸地也忘記了游戲。漸漸地,小雨回家后會先寫作業,寫完后,他會和媽媽一起看書。
大家現在知道為什么要改造成年人的世界了吧?如果我們不去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只是一味的要求孩子養成某種習慣。成功的可能性會有多大呢?為了孩子行動起來吧!
說完了第二方面,改造成年人世界,我們再來看看第三方面,要尊重兒童的權利,讓孩子充分地參與。
養成一個好習慣時,應該讓孩子覺得,我需要這樣一個好習慣來幫助我變得更好,而不能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逼無奈,才去養成某個習慣。如何做到呢?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兒童的習慣時,要讓孩子充分參與進來,尊重他們,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玲玲做作業總是很磨蹭,總想看會漫畫書或者做個手工。后來媽媽告訴她,只要把學校的作業寫完,余下的時間她可以自由支配,媽媽絕不干涉。玲玲一聽就興奮了,她立刻開始寫作業,并且寫得又快又好,作業完成后,她開開心心地去做手工,然后又去看自己喜歡的漫畫。
更讓媽媽意外的是,玲玲有好幾次一回家就說她作業全都完成了。媽媽非常驚訝,一檢查果真是全部完成,且正確率很高呢。媽媽問她什么時間寫的,她高興地說是利用課間,還有中午在午托班臨睡前那段時間,這樣她就可以整個晚上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我們可以看出,玲玲是發自內心地喜歡這個快速完成作業的好習慣,她知道這個習慣可以為她騰出更多自由分配的時間,所以她是完全接受這個好習慣,并且主動去養成并保持這個好習慣。
說完了第三方面,要尊重兒童的權利,讓孩子充分地參與,下面我們來看看第四方面,習慣培養人格化高于技能化。
行為習慣是以人格為導向的,人格化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能化。比如,企業要求員工見到客人要微笑,微笑的標準是露出八顆牙齒,因為這樣的微笑是最燦爛的。
但員工是否發自內心去微笑,企業就不知道了。顯然,企業要求員工露出八顆牙齒微笑,就是技能化習慣。而我們見到朋友時,發自內心地微笑就是人格化習慣。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講禮貌的好孩子,所以我們會要求孩子見到朋友時要問好。
但有些孩子比較害羞,他們會躲到大人身后,不愿叫叔叔阿姨。有的家長會感到很尷尬,一定要求孩子打招呼,孩子被逼無奈,只好喊叔叔阿姨,這就是培養習慣技能化。
我們可以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打招呼,可以是喊稱呼,也可以是一個微笑,或者是一個點頭。
總之,在培養好習慣時,要注意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不能僅僅當成一個技能去訓練。
以上就是培養良好習慣的四個方面。說完了這四個方面,我們再來看看如何矯正不良習慣。
如何矯正不良習慣
在矯正不良習慣時,我們會用到一個方法叫做遞減法。也就是說,孩子的不良習慣必然需要一個過程才能改掉,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幫助孩子逐漸減少不良習慣出現的次數,直到孩子完全改掉這個不良習慣。
家棟是一個五年級的學生,他經常說臟話,讓媽媽很頭疼。后來媽媽對孩子說,如果你每周說臟話的次數不超過三次,我周末就帶你去吃煲仔飯。家棟很爽快地答應了,因為煲仔飯可是他的最愛。
第一周,家棟只說了三次臟話,周末媽媽就帶他去吃了煲仔飯。后來,媽媽把標準提到兩次、一次,兩個月后,家棟徹底改掉了說臟話的壞習慣。
我們想讓孩子改掉什么樣的壞習慣,就要給孩子一個可以接受的過程,讓他們逐步地改掉壞習慣。
知識要點
到這里,今天的內容就差不多講完了,我們一起回顧一下:
首先我們聊了聊養成良好習慣的四個方面,分別是要確定規范,要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尊重兒童的權利,讓孩子充分地參與,習慣培養人格化高于技能化。最后我們又談了,要用遞減法來矯正不良習慣。
今天聊完了良好的習慣,決定孩子的一生這個話題,你有什么想法心得,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
在了解了良好的習慣,決定孩子的一生之后,明天我將為你分享,正確的選擇,讓孩子將來更容易成功。
本文金句:
1.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2.孩子是復印件,父母是原件。
3.訓子千遍,不如培養一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