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都怪在我頭上
在公共場合,聽見一個媽媽就大聲的指責“你以為我很好嗎?你說你父母,你都在外面打工,你還想怎樣?你還想怎樣?”孩子的回應讓我有點無語,一直到我去吃飯都沒有人管我,我都是在教訓自己的孩子,說我孩子不聽話,不懂事,但是也不能怪我,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一個孩子因為媽媽的一句話,就離家出走了,在街上把環衛工人掃成“垃圾”,我覺得是很冤枉,這孩子現在已經廢了,他應該是被生活所累,經歷了一次什么樣的事情。這個孩子,似乎成為了我我一輩子的傷痛,而我選擇的逃避,讓我一直覺得自己很沒用,但是我真的因為我沒有被溫柔的對待就選擇了離開這個世界。我不知道還有多少孩子和我一樣,從沒有受到過溫柔的對待,讓我陷入了無盡的自責之中,我真的好累,好想逃離這個世界。
是我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陪伴,讓他們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而我的錯,卻讓孩子一次次感受到了我的自私,我把我的自私演繹得淋漓盡致,可是我們的孩子怎么會這么自私呢?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只看到孩子的行為,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那些不被看見、不被理解的感受,就會慢慢累積,并且越來越深重。
我常常在地鐵里看到很多人,只要看到坐在座位上的人,就忍不住地心疼,可是沒有人愿意聽到這些,也沒有人愿意看到這些人,他們只能眼巴巴、無助、困惑、抱怨甚至憤怒。
即使這些負面情緒被看見、被理解、被認可、被滿足,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其實是在幫助孩子適應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人,我們不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長大。
因為這樣的孩子,成年以后,會面臨很多的不確定:
一方面,工作環境不穩定、壓力大;
另一方面,人際關系不穩定、缺乏安全感;
另一方面,父母要求過于嚴苛、控制過多,讓孩子沒有選擇的余地,內心缺乏安全感。
我們經常會看到,從小沒有被父母養育過的孩子,在成年以后,總是很難學會,甚至痛苦的。
一個成年后,仍然事事順從父母、沒有自己的主見的孩子,即便長大以后,也會對父母唯唯諾諾諾,在父母面前也會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
前者就是缺少安全感,容易自卑。
而后者就是不會和別人溝通,總是習慣性的討好別人,生怕別人不開心,所以,總是習慣性地犧牲自己,這樣的孩子即便長大以后也總是覺得自己不好,總是覺得自己不配擁有愛。
被父母的“拋棄”剝奪了愛的孩子,長大后一生都難以承受傷害。
童年里的“愛”,其實不應該是打擊、否定,而應該是鼓勵。
當我們發現孩子行為不符合父母意愿時,應該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而不是否定他的行為,但是要注意不要用“打擊式教育”,把他推開。
也就是所謂的,“打擊式教育”。
對孩子的打擊,往往只會加重孩子的負面情緒,使孩子陷入情緒的漩渦中,最后喪失信心,自暴自棄,等待“打擊”的到來。
02、“否定式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所謂的“否定式教育”,其實就是家長對孩子的不認可。
“否定式教育”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樣的傷害?
當孩子取得了好成績時,父母會說“你怎么這么棒,怎么就考這么差呢?”當孩子在考試中犯錯誤時,父母就會說“你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當孩子考的不好時,父母會說“你怎么這么笨,這么簡單的題目都做不好”,甚至是“我怎么生了你這么個廢物”。
這種語言暴力的批評,傷害的不僅是孩子的自尊心,更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傷害,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認為自己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得不到父母的認可,于是變得自卑、敏感、膽小。
而且,父母的這種語言暴力傾向,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養成,長大以后,孩子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也會出現悲觀失望的情緒,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處理困難和挫折。
長此以往,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傷害,甚至還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02、孩子容易膽小懦弱
父母經常使用這種錯誤的語言暴力溝通,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非常膽小懦弱,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幫助,而且一旦遇到什么事情,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被動的承受。
這樣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大多會一直處在這種“自卑”的情緒中,經常采用這種方式來對待自己,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讓別人滿意,而且就算是自己做的很好,也會遭到批評。
這樣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也會讓自己非常不自在,總是會在內心深處尋找一個“我不行”的理由,而這也會導致他內心的不自信,所以他要么會變得膽小懦弱,要么會讓自己變得臉皮很厚,很難有自己的一片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