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的問題(怎樣用不吼不叫的方法來和孩子溝通)
孩子上網課,沒想到讓電子產品店生意變得熱火朝天,為什么?因為天天在家上網課,父母對著讓人頭疼的孩子,一個忍不住,就砸了手機摔了平板……
家庭教育是每一個父母必修的課程,國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進法,主要是如何通過家庭教育的培養,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3年的家庭教育服務經驗總結:家庭教育應實現三個目標:第一個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第二個孩子綜合素質的培養,第三個孩子的完成學業,家長你認可嗎?
家長們是真生氣啊!讀了那么多育兒書,還是忍不住發脾氣。難道只有抓狂,孩子才能聽話?只有嘮叨,才能讓孩子體諒自己的良苦用心?
不吼不叫、一派祥和的育兒氛圍,是多少父母夢寐以求的啊。《讀懂孩子心的溝通術》這本書,作者程瑞鵬老師融合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等知識,幫助你走出親子溝通的誤區,學會正確地為孩子的健康成長賦能。
01 引領孩子找到正確的情緒發泄通道
電視劇《少年派》中,林妙妙和媽媽,因為文理科分班問題的選擇大吵一架,最后林妙妙一氣之下,離家出走了。
爸爸林大為趕緊追出來,追上女兒的他,沒有訓斥,沒有長篇大論,也沒有嘮嘮叨叨。他知道女兒是個小吃貨,開心、不開心,都喜歡吃東西,古人“一醉解千愁”,林妙妙是“一吃解千愁”。
他帶著妙妙去了老地方燒烤攤,一盤烤串,安撫了妙妙的胃,也讓她的情緒平復下來。這時候,爸爸才說,“你媽的脾氣,你又不是不知道。但是她心眼好是吧?”
妙妙翻了個大白眼:“她心眼好有什么用啊?說話刀刀見血。”
爸爸則安撫女兒,“別一口一個血呀血的,正吃飯呢。你媽脾氣不好,那是更年期。”
女兒毫不留情懟他:“她專注更年二十載。從我上小學就更了吧,一直更到我青春期。是不是從更年期直接跳到老年癡呆?”
爸爸一點也不生氣,他知道女兒心里有氣,也深深明白,相比控制、壓抑情緒,讓女兒把情緒通過正常的通道自然宣泄出來,才有可能真正進行溝通,問題才有解決的可能。他順著女兒的話頭:“你真得你媽真傳了,說話跟小刀子攮人一樣。你媽是為你著急啊……”
一頓美味的燒烤,一次循循善誘的交流,就這樣,爸爸林大為既沒有大吼大叫,也沒有擺事實說道理,就輕松解開了女兒的心理疙瘩,讓她的心情豁然開朗。
《讀懂孩子心的溝通術》一書中,特別提醒父母,大人如何處理情緒,孩子就會如何面對人生。愛發脾氣并不是恃寵而驕,也不是你教育失敗寵壞了孩子,如果想讓孩子做好情緒管理,我們就必須幫助孩子找到健康的情緒發泄通道。劇中,妙妙的爸爸感嘆:“有個吃貨閨女,其實挺好的啊。再大的事,都有解決之道。”
想想看,你自己的情緒能找到哪些好的發泄渠道呢?以你對孩子的了解,又有哪些發泄途徑適合他來選擇呢?
02 做得漂亮比說得漂亮更能贏得孩子的信任
平心而論,《少年派》中的媽媽王勝男對女兒的愛一點也不少,付出一點也不少,為什么總是惹得女兒不滿,賺了個里外不是人呢?
現實生活中,很多媽媽也經常有這樣的困擾,明明自己為孩子勞心勞力,付出更多,怎么孩子就跟爸爸更親呢?越長大越嫌棄自己,想想真是心塞。
妙妙搬家后過上了走讀的生活,她想騎自行車上下學,但是遭到了媽媽的強烈反對。爸爸出來做和事佬,應允妙妙,如果她按約定去做,就可以得到一輛屬于自己的自行車。妙妙非常努力,終于達成了父女之女,爸爸信守承諾,為女兒購買了一輛漂亮的自行車。妙妙不會騎車,爸爸就在客廳里耐心地教她騎行。媽媽不樂意了,對著爸爸就是一頓埋怨。
爸爸一臉認真:“”我答應孩子的,要是不兌現,那不成說謊了。”
妙妙不聽媽媽的話,因為她特別不喜歡媽媽出爾反爾,朝令夕改。為什么爸爸說話她愿意聽,因為爸爸非常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件事他自己做不到,他不會一口答應結果讓人空歡喜,只要爸爸答應的事,爸爸一定會想法設法兌現承諾。
程瑞鵬老師在《讀懂孩子心的溝通術》一書中,提醒父母不要總說孩子該如何如何做,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確的言行給孩子受益終身的示范,做比說更有影響力。
03 因時施教,化危為機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任何時候都可能出現問題,當問題來臨,父母怎么說、怎么做,會引導事情走向不同的結局。
《少年派》中就有這樣一個天大的難題,馬上就要高考了,這樣的節骨眼上,鬼迷心竅的妙妙卻迷上了網絡直播,成績直線下降。媽媽氣急敗壞,卻又說不動她,母女大戰又開始了。
妙妙情急之下居然爬到樓頂,揚言要跳下去,嚇得懷孕的媽媽當場暈倒。
風波過去了,妙妙卻沒有從中走出來,她很擔心別人會笑話她,對她指指點點,所以她閉門不出,拒絕見人。
爸爸此刻是怎么做的呢?他知道,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才能夠打開她的心門,從而引導她走出來。他嘗試著跟妙妙共情,
“是不是有點不好意思啊?這兩天鬧出這么大動靜,怕街坊鄰居圍觀你?放心吧,沒人在意你。年輕的時候,誰沒做點發狂的事啊。換身衣服,咱們體體面面地去外面溜達一會。”
妙妙終于答應跟他出去散步,他很自然地讓女兒挽著自己的胳膊,帶著笑容大大方方地走著,見人也熱情地打著招呼,果然,鄰居們也給予了友好的回應。爸爸對女兒說,“看到了吧?沒人關注你的事。大家都很正常地生活。”
就這樣,女兒在爸爸的陪伴和開導下,走出了心理陰影。重新回到了正常的生活中。
危機并不可怕,每個問題的出現,恰恰是父母最好的覺醒和反省時機,去看看過往的成長中,哪里做得不到位,去梳理一下孩子的能力發展,查漏補缺。每一個問題,都是父母認識孩子、給孩子成長賦能的最佳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