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心理治療師劉向江醫生告訴記者,有一種情感障礙病叫雙相情感障礙,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會受到情緒的左右,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在他們發病之前,躁狂、抑郁的情況幾乎是直線上升。
在這之前,還有一名來醫院的年輕人在家中跳樓自殺,后來才得知,他只是被父母遺忘在了車內。
父母以為男孩是早戀,他們把兒子送去了警局,誰知,一場意外卻讓這個原本幸福的家庭陷入了痛苦之中。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成長過程中,會有三個叛逆期,其中在孩子三歲的時候,會出現的叛逆期尤為明顯。
而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因為正處于青春期,孩子的荷爾蒙都在飆升,脾氣也會變得十分暴躁,但這三個叛逆期都是可以接受的。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既是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變化迅猛的階段,他們還有著成年人的思維方式,雖然他們的想法與成年人不同,但他們仍然渴望得到成年人的尊重,渴望獲得平等的權利,希望自己被成人的世界所接納。
這時候,他們的自尊感就會上升,覺得自己是大人,而且非??释玫絼e人的認同。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用命令式的語氣,就會讓孩子感到恐懼怕。孩子有了反抗,而沒有反抗的能力,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的自我傷害。
孩子6歲時,父母會發現自己被自己同父親綁住,看到自己的憤怒變得更加憤怒,他會更加憤怒,自然而然就會做出一些沖動的行為,比如破壞東西,砸東西。
而對于更多的孩子來說,可能會去破壞鄰居家的花瓶,搶奪別人的玩具,或者是喜歡打人,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這時候,父母不用感到奇怪,因為這個孩子已經具備了破壞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往往都是從父母的話里學到的。
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紀,尤其是進入到叛逆期,他就會不愿意跟父母對著干。
有些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有些事情不會干,不需要跟父母分享。但是他們卻忽視了,一個人帶著一個獨立的靈魂,有著自己的想法,和父母對著干,這是每個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而叛逆期,就是孩子覺醒的開始,是孩子獨立意識覺醒的開始。
作為父母,要懂得孩子處于叛逆期,并且尊重孩子,不要總是去做控制孩子的事情。
教育專家李玫瑾:孩子在12歲之前,父母的嘮叨和話語權是越用越少的,孩子在12歲之前,父母的話語權是越大,只有在遵守父母的話語權時,孩子才會變得越有主見,獨立意識的培養才是真正的教育。
父母在孩子13歲之前,要學會對孩子說話,也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同時也是對孩子最好的培養。
教育專家李玫瑾老師也曾說過:父母的嘴,決定了孩子的命運。
只要父母少說多聽,不對孩子要求什么,孩子都會很樂意接受,愿意接受的。
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過于嚴格,也會導致孩子易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我不喜歡你了”這樣的想法,從而演變成了對父母的不信任。
父母要多關心孩子,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現在很多父母都是只注重孩子的成績,不管孩子平時生活中和學習上有沒有表現出明顯的逆反心理,只要孩子的成績不好,就容易出現對孩子的打擊,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過于嚴厲,只會讓孩子感到委屈、自卑,甚至出現逆反心理,成為不講道理的人。
但是,父母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用對方法,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讓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呢?
首先,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態度
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曾說過:“當語言表達是在人的身上時,就會成為一種親切的力量?!?/p>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表達,以平等的姿態去和孩子交流。如果家長總是對孩子說“不”,卻沒有在孩子面前表現得“特別”,那孩子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厭煩心理。
如果父母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命令孩子,以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那么孩子就會產生一種心理,就是我不說不,只說可以的,并且必須要有獎勵。孩子認為反正我說什么,他都是為了讓我開心才說的,這樣孩子的“表達方式”就會遭到否定。
可是現在很多孩子都比較“自我”,太過于“自我”的孩子其實更加叛逆,這類孩子比較不會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也不懂得為什么父母會去拒絕,而且有時候還會因為沒有得到滿足就把要求發泄出來,讓別人去猜忌。
2. 因為父母的能力、經驗、職業不同,導致孩子沒有及時引導孩子的教育
大多數父母都認為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己的工作就是帶領孩子做好日常事務,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長,當父母沒有做好陪伴孩子的角色時,孩子又怎么會聽自己的話呢?
所以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會選擇了這樣的一種教育方式,自己不愿意做,但是又不得不去做,自然是非常的固執,這其實就是父母的能力不夠,不會引導孩子如何去發展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