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分離焦慮癥狀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寶寶一出生就被人貼上了分離焦慮的標簽,一但上學就和自己熟悉的人分離了,離開熟悉的環境,一下子跟新的人發生分離,哭鬧,拒絕上幼兒園,這樣的孩子肯定是分離焦慮的早期表現,家長就應該好好看看。
(1)寶寶1歲前的不依賴父母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寶寶剛出生的時候,是一個完全依賴母親的懵懂期。
他們會突然有一種被依賴的感覺,心理上開始對媽媽產生懷疑,并且對媽媽的離開也開始抗拒。這個時期的寶寶會開始有分離焦慮,他們甚至會出現撕心裂肺的哭鬧,這都是因為他們心理上不接受自己的這種分離,或者說,他們害怕這種分離,也會對父母產生一定的心理依賴。
(2) 對于寶寶不感興趣,不想離開
孩子2歲左右的時候,會進入分離焦慮期。
此時的寶寶,對一切事物都有好奇心,喜歡去看一些大自然的物體,探索一些自己和不熟悉的東西。如果寶寶對于新鮮事物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是對于其他的事物卻沒有興趣,那么這種寶寶,在社交能力上會有嚴重的問題。
1) 對周圍事物的認知產生恐懼心理
這個階段的寶寶,對周圍事物是存在恐懼感的,在嬰兒時期,寶寶對陌生人的接近都會產生恐懼心理,是與生俱來的。
在他們2歲時,會對母親沒有產生依戀的依賴心理,對陌生人會產生恐懼,而這種恐懼心理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逐漸消失。
2) 對外界環境的認知產生恐懼心理
一個寶寶在幼兒時期對外界的認知,主要是來自于父母、尤其是父母。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在這個階段形成的,所以父母如果在這個階段給予孩子過多的溺愛,那么寶寶就會對父母的付出產生恐懼心理。
3) 對未來的事物的害怕
人的恐懼感來源于未知,害怕自己的一切,害怕自己的失誤,害怕自己以后的人生會失控。
這種恐懼心理在0-3歲的孩子身上是最明顯的,特別是3歲以內的孩子,就是自己的第一個“小惡魔”,而父母就是他們最為信賴的人,如果自己的孩子表現出害怕、恐懼、緊張的情緒,那么父母就是最直接的發泄對象,孩子會選擇性地”鬧”起來。
03、如何給孩子最好的陪伴?
讓孩子知道父母在身邊
很多父母工作比較忙,有的時候無暇照顧孩子,就把孩子交給老人帶,讓孩子養成了”見不得爸媽脾氣,動不動就鬧脾氣”的習慣,這就導致了孩子經常性的沒有安全感,內心缺乏安全感。
所以,父母要重視對孩子的陪伴,每天抽時間和孩子一起聊天,或者和孩子做游戲、閱讀,哪怕只是簡單的聊聊天,都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可替也無法替代的,父母要給孩子足夠的愛,這樣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孩子內心才會有歸屬感,從而不再焦慮。
【今日互動】
你家的孩子會喜歡跟你”說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