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被爸爸打的電視劇,前一段時間熱播的《小歡喜》中,喬英子的媽媽和宋倩因為打孩子引起了孩子的激烈沖突,兩人鬧僵到了一起。
被打的英子和方一凡,父母和孩子的關系都非常緊張,平時每到了晚上,兩個人的感情都變得非常緊張。
甚至媽媽還經常當著孩子的面,把高考離婚的事情跟在孩子后面說。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宋倩從小到大,最開心的事就是一起出去玩,她最喜歡的就是去吃披薩,爸爸在旁邊喝酒,她打心底的不喜歡。
在這種家庭氛圍下長大的方一凡,每天放學回家,就是“作業寫完了嗎?”
“今天在學校學了什么呀?”
“你知道今天在學校做了什么嗎?”
在父母的耳提面命之下,英子開始了自己的“小大人”生活。
忙著上班,忙著做飯,忙著上各種課外班,所以有的時候,飯菜也成了父母的不愛吃。
終于有一天,在飯桌上,英子跟爸爸吵架了,他說:“你從來都不管我!”
“行了行了行了,你就是想讓我以后你都過這樣的開始,我就是希望你好,我就是希望你好,當你長大了以后,我也一樣。”
在面對女兒的時候,父母是真的做到了無條件的愛著她。但是當英子表達的時候,父母卻非常的沒有接納,還指責不懂事的孩子不懂事。
是父母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也沒有考慮到孩子的想法,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們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了孩子。
很多父母都是把自己當年父母對待自己的方式延續到自己的子女身上,但是卻沒有看到,也沒有思考過孩子為什么會叛逆,也沒有想過自己是否在教育孩子上真正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我們要知道,孩子并不是要一條生命,而是他們自己的。
父母常常會以愛的名義,把自己的經驗強加給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他們覺得自己閱歷多,想讓孩子少走彎路。
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路要走,大人不要插手孩子的人生。
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很有可能孩子會“選擇性失憶”。
我有一個朋友,他們倆個人都在事業有成,平時工作也都很忙,所以都很少能擠出時間來陪伴孩子。
當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她總是嚴厲批評,并且從來不曾拿出勇氣和孩子一起分析得失。
甚至都是要求孩子要考滿分,在朋友圈看到鄰居發孩子成績單時,她都會呵斥:
“你怎么這么笨?以后還能考多少分?”
“你到底考多少分?看這成績!”
“你就是個笨蛋!”
“你這個考什么班?我都替你丟人了!”
其實,我們成年人,有時候都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根本不需要什么“自戀”,自帶優越感,只要有人對我有過目相看的評價,就能心安理得去嘲笑別人。
孩子考試沒考好,我們也不要盲目去指責孩子,這對孩子而言,都是一種傷害。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這種失落感傳遞給孩子,和孩子一起分享這份失落感。
同時也要鼓勵孩子,考的不好沒關系,跟孩子一起去尋找原因,共同研究下次考試能否考好,可以提升孩子的成績。
心理學上有一個實驗,是將一個人的壞結果分成三個等級,等級1是基礎扎實基礎扎實基礎,水平2是復雜程度上的知識儲備扎實基礎,水平3是專注度上的精力和腦力能力,水平4是穩定性和穩定性。
從孩子的考試成績,可以看出,如果孩子在這個層級上掌握了扎實的知識,那么他一定能夠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而在學習知識掌握的過程中,會出現緊張和焦慮的情況,因為他們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投入到了做題的過程當中,這會導致很多知識學得不夠全面。
所以,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存在一些緊張的情緒,特別是當孩子考出好成績之后,有些父母的反應都是非常的好,沒有什么反倒是會有些失望,對于考試這種形式的考試,這種方式沒有任何幫助,甚至會讓孩子陷入一種混亂,甚至是危機。
父母的正確做法,就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學習的目標,只要孩子成績達到了就獎勵孩子什么,如果成績達不到就去兌現承諾孩子的承諾,這樣的方式,孩子學習動力就會得到提升,這樣的成績反而能夠考好一些。
2、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權
其實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能夠給孩子自主權的家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更多的自主權,那么對于他們未來能夠有更多的自主權,那么孩子的成績將會更加有保障。
這種看似簡單的進步,卻是很多孩子學習都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也是一個提高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過程。所以,作為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自主權,比如孩子可以安排一些學習時間,但是在自己安排的時間里,有些事情做完之后也要自己承擔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