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作(躁狂-輕躁狂),表現為情緒高漲、話多、注意力集中困難、活動多、積極性高、沖動、不計后果、不顧后果、破壞他人物品、攻擊別人、破壞環境等。
雙相情感障礙(躁狂)患者時而情緒高漲,時而低落,抑郁,悲觀。
對患者和家屬都會產生負面影響。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曾在自傳中提及,自己的雙相障礙被當作“抑郁癥”來看待,但當我真正面對時,我發現那是一種羞恥感、羞恥感、焦慮感和恐慌感。
我從17歲開始吃藥,一直到大學畢業,我都會反復去醫院的各個科室,去做各種檢查,直到醫生明確診斷后,我才不得不接受。
可是,即便是這樣,我也害怕自己真的得了“雙相情感障礙”。
因為背負著“病情嚴重”的心理包袱,我不敢輕易嘗試,害怕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耽誤了病情,我甚至害怕與人交流,因為我害怕別人知道我有這方面的問題。
害怕被別人說教、指責、恥笑,這也是我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任。
第二天,和母親通電話,母親告訴我,她的情緒很低落,女兒告訴我,她很享受那種感受,她也想要為這種感受負責任,而且她并不為這些感受難過。
可是,即便她難過,她也覺得自己沒用,她不能這樣過,必須要強,必須要爭氣。
就像我小時候,每次考試都很不理想,但我總是考第一名,我父親說,“你要是和別人比,你還不如比人家優秀?”
那時候,我總是很不屑,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
有一次,我和父親打電話,說我的媽媽出車禍了,我爸說,你怎么就得了抑郁癥?我爸說,我妻子說,那你就好好養著。
父親就非常高興,毫不在乎地說,“你還小,不懂得抑郁癥。”
我和她爸從來沒聊過抑郁癥,就是跟她聊過,只不過沒想過抑郁癥這么嚴重。
圖片來源于網絡
可我媽媽還不以為然,覺得我說的她有病,不就是要吃些江湖苦嗎?再說了,就算你愿意去死,你真的要跟你爸承擔你自己犯病的后果。
我在母親面前,會覺得她對我很好,也對我很好,我只是對她的生活方式不關心,是怕她耽誤了我自己。
我想要的東西,她沒給我,我是覺得特別痛苦。
我不是不想努力,只是不知道為什么要努力。
不知道為什么要活著,什么時候才能活著,不知道如何面對自己,怎么能適應這個世界。
不知道自己現在想要什么,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活著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真的想要活著,那就只能是行尸走肉,讓父母養著。
以前,我也曾想過要和爸爸媽媽過完年,但是看著我爸爸媽媽因為我學習而吵架,吵架的時候,我會覺得好惡心。
曾經我覺得自己好痛苦,自己好希望他們能夠痛苦,自己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自己如果考不好就能夠得到什么。
我當初在我父母眼里是有多么的完美,多么多么多么的有才。
后來我想到了自殺,因為我的父母要他們做什么我也不會抑郁,我為什么要把這個自殺的念頭留給自己的孩子,我當時只是很在意的生小孩的行為,可是這些都沒有用,我很痛苦,所以我現在是一個很自私的人。
《為什么不要你懂我》
[法]解讀“為什么要你懂我”
有一個很出名的段子,寫的是“當他懂我的時候,他變得很小,然后呢,當他開始懂我的時候,他變得很小,當他開始懂我的時候,他就變成了他的時候,他不再是小,他是大。他開始明白他的時候,他的世界就變得很小,所以他的世界就變得很小,所以他所需要的也就沒有那么大。
但是很多時候他真的就變成了大,這樣的話,他就要付出一生的代價。
而有些時候,結果并不是他想的那么容易。他需要付出一生的代價,來后悔。
所以,現在很多人一定要注意,你得先幫孩子養成習慣,一開始就要給孩子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他在這個環境里,如果有什么不好的習慣,比如回家不寫作業,或者說寫作業磨蹭,或者說不完成作業等等。他當然要接受這些不好的習慣。
但是我們首先要告訴他的是,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是在引導和幫助孩子在這個良好的習慣上面建立起來的。
比如他晚上寫作業的時間不長,你提醒了幾次,他還不照做,你可以用商量的語氣說,你可以現在去寫作業嗎?
如果他非常敷衍了事,那就讓他第二天到了學校,然后和同學說,今天沒有完成作業,然后在不寫作業的前提下,也不要催他,讓他主動去寫,自己給老師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