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是什么樣的呢?
雙相障礙又稱雙相情感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它與躁狂/輕躁狂發作同時存在,典型的臨床特征是心境高漲,情緒高漲,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感覺良好,注意力轉移,甚至會有嚴重的妄想和幻覺,嚴重的還會有自殘行為。
雙相障礙有哪些癥狀呢?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雙相障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躁狂發作,另一類是抑郁發作,二者之間的區別就是抑郁發作的方式不同。
輕躁狂發作時,患者表現為情緒高漲,興趣與動力增加,而抑郁發作時則會出現情緒低落,興趣減少,興趣減少,動力不足,動力不足,意志力下降,思維遲鈍,意志力減退,消極悲觀,極度悲觀厭世,自我評價過低,甚至有自殘自傷行為。
而重度抑郁發作時則出現自殺行為,因憤怒和自責而自殺。
圖片來源于網絡
躁狂發作時會有“欣喜若狂”的表現,
甚至還會出現幻覺和妄想。
躁狂發作時,表現為情緒高漲,興趣和愉快感增加,言語增多,滔滔不絕,自我感覺良好,易激惹,話多,喜歡與人爭論,愛管閑事,做事魯莽撞人等等。
而抑郁發作時則出現大腦皮層運動功能障礙,身體會出現明顯的軀體癥狀,出現心慌、胸悶、氣短、氣短,精力減退,食欲不振等癥狀。
因此,雙相障礙常常被誤診為抑郁癥,有時也被稱為“天才病”,通俗的來說,就是有抑郁癥傾向的人,經常會把自己處于一種特別的境界中,比如疲勞感、無望感、無價值感或空虛感。
從本質上講,雙相障礙患者常常伴有悲觀情緒,這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可能會感到痛苦,也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情緒變化與周圍人的情緒變化搞混。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周圍人或許也常常出現類似的癥狀,包括自己感覺到無望、疲憊、對任何事物都失去興趣、經常感到悲傷和絕望,并且容易被一件事情所影響,這可能會使患者的思維方式發生改變。
例如,當一個人經常用自己的刻板印象所定義,比如患者可能會把自己身上某個皮膚上的細小毛病看成是“說謊”,但事實上他不知道的是,這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而且患者會產生一種自己真的很笨的心理暗示,并因此而暗示自己,自己是最笨的人。這樣做能夠幫助患者改善情緒,以便讓他保持積極的態度,而不是任由患者自己自我暗示,他們通常會認為自己是有毛病的,是不好的,自己不會。同時也會減少患者的緊張情緒,從而降低患者的自我否定的程度。
2、遺傳的影響。
研究表明,兒童的大腦神經元容量是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的,根據兒童的年級不同,發育速度也會有所不同。
但是如果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兒童的大腦神經元容量會有所降低。因此,患者在腦發育時出現一些異樣的反應也是十分正常的,切記不要給患者造成傷害,這樣的反應,可以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壓力。
3、青少年在患病初期是情緒郁結的高發期,應該注重心理疏導,對癥治療,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打罵。
這類問題在發生后,也不要回避,應該及時跟孩子父母溝通交流,找出問題的癥結,尋找真正的原因,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指責。
首先,要做心理疏導,合理科學治療,不能夠因為孩子暫時的沉默就對他們過分地袒護,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這樣容易引起患者的病情嚴重。如果已經患有抑郁癥,一定要及時接受治療,同時積極配合治療,否則一旦出現自殺行為,要盡快恢復,及時排除萬難,避免悲劇的發生。
另外,孩子若不愿意跟家長溝通交流,也很有可能是因為家長不懂得跟孩子溝通,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如果想要孩子放下手機,家長就一定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活動,做家務,逛街,外出旅游等等。
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孩子的手機不上癮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