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雙向障礙私自停藥的案例并不少見,可以說是國內精神科和心理科的一大特色。但在今天,該如何識別出自己是否存在情感雙向障礙的“心頭障礙”呢?
前幾天,有朋友發來了微信,問我孩子最近情緒比較低落,有一次欲跳樓,原來是臨近期末考試前兩周的時候,自己每天一睜開眼就是拿起手機刷微博、看新聞,我原本以為是在跟孩子開玩笑,不過沒想到他把微信里的消息收起來了。
“爸爸媽媽快來看,今天能去考試了!”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等你考完試再說!”
“看這成績下次到底考得怎么樣,看看你的分數。”
“我看到你的分數,就來氣,哪兒的知識點沒掌握好,趕緊抓緊時間復習,準備一下追上來。”
“我看看你的分數,65分啊!”
我原本以為孩子只是在學校遇到了一些狀況,臨近考試前幾天,才臨時抱佛腳,這種做法不可取。
連續看好幾遍試卷,確實會有些許舒緩一些,但這種放松是建立在答題卡上的,如果孩子能做到心中有數,就不會有壓力。
否則,孩子心理壓力過大,容易產生不必要的厭學情緒,那么,家長的這種做法也只是借口,并不是真的關心、愛護孩子。
2. 安慰
其實,考生們的心情和家長一樣,都是一樣的。
考前的那些陣腳都要緊,才能緩解焦慮,所以,家長如果不安慰孩子,那才是真的不正常。
實際上,家長應該這樣安慰孩子:
“你還是覺得這次考試沒考好,是自己沒考好,沒有達到預期目標而已。”
這樣的安慰不僅不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沮喪”的情緒,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有信心,接下來的考試也會輕松很多。
3. 鼓勵
很多孩子考試總是粗心大意,這樣的情況,考前是很重要的一次考試。
因為試卷的內容你都會,是嗎?怎么這么簡單的題?
你明明看到的是概念卻沒記住?
你的背誦和計算馬虎是什么原因?
同樣的問題你在考試時會怎么辦?
這就是要提醒孩子注意這幾件事。
1. 制定合理的目標
目標是影響目標的一個關鍵,一定要讓孩子完成,而不是實現目標的目標。
2. 鼓勵孩子調整心態
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想,要學會定位自己,先在理想的基礎上,再想辦法彌補差距,提升自己。
在進入夢鄉,可以和父母一起聊聊天,了解父母的生活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問問父母的人生規劃和期望是什么。
也可以和父母商量,制定一些目標,循序漸進。
3. 考得好,獎勵一定要及時
有的家長會說,孩子這次考得好,獎勵要玩手機,獎勵要零花錢。
對于孩子來說,物質上的獎勵往往是更能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的動力,同時也能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但是,要注意這種獎勵不要太頻繁,否則會讓孩子對物質的獎勵和金錢的依戀越來越淡。
獎勵應該多樣化,不要只有一個獎勵
家長一定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首先,不要事先和孩子定下一個"你最喜歡吃什么"的獎勵。
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寶貝,你這次考了99分,爸爸媽媽給你買你最喜歡的玩具"。這樣的獎勵是不能太頻繁,因為物質的獎勵并不是最為直接的,對孩子而言,他們對這個獎勵可能就只是"他喜歡的,想要的,但是沒有辦法很高,所以很多家長會把這個獎勵作為獎勵,有些家長會說,"你考出好成績,我就給你買玩具",這其實是不對的,獎勵雖然也是可以起到激勵作用的,但是家長卻不能拿孩子當成目標。
雖然有很多家長會把"好成績"和"優秀"區別對待,但是事實上,只有鼓勵和肯定才能讓孩子在學習上更加努力,只有當孩子對學習感興趣,他們才會更加努力。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對于他們喜歡的事情,家長不要去強迫孩子。
這樣做的結果是,當孩子取得了好成績的時候,家長會夸獎孩子,這時候孩子的學習興趣會被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也會慢慢的提高,在學習中也會更加努力。
四、家長應該在孩子學習的時候,給他們正確的引導
很多家長在孩子學習的時候,會因為他們的焦慮而發生爭執,甚至是互相指責,這時候家長就應該給他們正確的引導,首先要讓他們明白,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為了讓家長以后的抱怨者。
例如,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家長要告訴他們,你要是學不好,那就考不上大學了,考不上大學就會讓你像你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