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國外我很焦慮,和他交流后我才知道,孩子在國外一年已經兩年沒上學了。孩子想要有自己的空間,但我舍不得和孩子分開。
對于這個問題我想了很久,后來我決定辭職,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內。
當時的我,也是后悔沒有早點去接孩子,想想孩子還這么小,我真的不應該去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但這個問題也是真的,在國內,我的孩子總是比不上那些國外的孩子,特別是比自己的孩子優秀,有些人就會擔心別人會不會覺得他們在異樣中生病了?其實,這個是很正常的。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就像在國內的人,可能連貿易交往都不太敢,那么二戰期間,國考的考試就都是一次性題目,而我們國家的考試卷中沒有題目。是不是也不存在這種情形?這個國家對于那些找老師、找同學幫助的人,不會特別關注這些,基本上沒有。這些題目其實就那么回事,就是老師在日常教學中,會把題目中看到的知識點再講給大家聽。老師一般是不講題的。而那些找題目的人呢,從來不會給老師講題,也不可能給出解決方案。如果大家都找老師來幫助,那孩子就會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所以,這就很有可能造成一種:老師講題了,孩子去聽的可能性就沒那么大了。甚至就像小松爸爸,如果他實在是實在不懂,他就不肯給自己講題了。就像我,孩子最開始給老師講題,本來可以虛心求教,后來,發現他講的時候完全不想聽,就只能是自己懵逼的尬聊。這就是典型的“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聽而不聞”。
真正的傾聽,是要先聽孩子說完,不是你認為應該聽孩子說什么,而是要聽孩子說完。
即使你有不同的看法,你也不用太糾結,只要用心聽孩子說,也是會有結果的。
第四步:幫助孩子去尋找突破口,了解她的夢想,同時也為她減輕壓力,減壓。
作為家長的你,應該也有同樣的感受:無論是孩子自己對未來的目標,還是孩子對自己的未來的夢想,父母都應該支持和鼓勵。
有些話,即使不能對孩子說,也應該盡可能和孩子說。
說的越少越好,也許越早說,孩子就會越來越有興趣。
即便孩子的夢想是妄想,也要先認同他的想法,比如你可以說,“你夢想無論是什么,如果實現了,你要是會給你的父母一個什么樣的反饋呢?”
當然,如果孩子真的實現了,你也要及時肯定,讓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結果。
這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生的財富,而不是玩手機的理由。
3.給孩子發展多樣化的興趣。
青春期的孩子喜歡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比如運動,那就帶他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當孩子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慢慢的,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
每個人都是有惰性的,當孩子內心不愿意再想要努力,變成“為了父母而學習”,那一定是父母本身的懶惰。
有時候,孩子會偷懶,就多提醒一下,讓他意識到自己,該如何去努力。
有的孩子就會偷懶,不想努力,想著靠父母逼著去努力,那樣只會讓他越努力越累。
因此,家長要給孩子適當的時間,讓他去做他喜歡做的事情。
如果孩子喜歡做的事,是在他心情不好的時候做的,比如他的運動、他的繪畫、他的圍棋、他的英語成績、他的足球、他的籃球、他的舞蹈、他的演說家……………
你要去培養孩子的稟賦,讓他成為他想成為的人。
如果你發現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那就要花時間幫助他,每天花時間一定量的學習,直到他感受到了學習本身帶來的快樂,他才有可能把學習學好。
03 讓孩子懂得差異教育,釋放孩子的天性
在《好孩子,好孩子》中提到:“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愿意學習,天生我材必有用。”
為什么有的孩子天生就愛學習呢?
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絕大部分孩子生來就是不擅長學習的,好像愛因斯坦、達芬奇、梵高、達芬奇、撒貝寧……………等等,而大多數孩子都是活在父母的安排下,被動地接受安排。
“家長每天催促孩子學習,努力學習,努力學習的同時,自己卻在玩手機,打麻將。這樣的家庭教育,顯然也無法讓孩子真正熱愛學習。”
想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家長首先要做到在孩子面前不沉迷手機,以身作則。
2、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合理
如今許多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是十分苛刻的,他們將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死死的,孩子只有參加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把孩子課余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的,這樣孩子不僅會感到很累,還會產生逆反心理。
作為父母,應該要讓孩子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完全依賴于父母,父母的行為和言語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當孩子學習時,父母最好不要玩手機,陪著孩子一起學習,這樣才有利于孩子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