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20歲為什么還不聽話
10歲了,按理說應該是個懂事的孩子,但是我們卻發現,如果說了他不聽,他不改的話,他不去做,你怎么辦?那如何去做呢?那就是放手了。這就是我們今天分享的第2個問題。
我們給了大家一個普遍的建議,在孩子3歲之前,如果讓他多了解一些,比如一些生字的書,一些唱的歌兒歌等,讓孩子多聽。那么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家長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多給孩子講一些兒歌兒歌,多讓孩子聽一些英語或者科學小故事。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很多父母雖然沒有這么做,但是他的這些行為還是比較過激的,比如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兒就會大發脾氣,這都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現象。比如孩子在家里亂扔東西,滿地打滾,有的家長會覺得孩子這樣是有”能量”的,但是有的時候孩子其實是”能量”不足的,我們對孩子的情緒包容度也是有限的。當我們很生氣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對孩子大發怒火,其實我們應該更加包容的對待孩子,這樣的包容度,可以更好的讓孩子看到我們的處境,接納孩子的情緒,我們就可以很自然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摔東西砸東西,可能是想引起父母的關注,如果我們不想孩子爆發情緒,或者是憤怒的時候也要去看見孩子的情緒,要接納孩子的情緒,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很多家長會說,我對孩子這么好,可是他為什么會這樣?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我們是不是真的關心孩子,真的了解孩子,接納他的情緒。
然后去理解他,因為學習是他的事情,他在學校里面他是要注意老師和同學的,他不可能能夠正常的和同學相處,他的情緒穩定,他的成績才能快速提升。
在學習過程中,他需要一個過程,當我們允許他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就感,他的能力才能夠不斷提高。而且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所以我們要學會鼓勵孩子去欣賞自己,肯定自己的每一次進步,我們才能在一個階段收獲有成就感的人,才會對學習有更多的興趣。
其次,我們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思維習慣,思維模式,思維方式正確,我們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比如說,當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可能會思考很多方法,想要快速解決,但是卻沒有很好的思考,那么他就很容易出現思維誤區,從而影響孩子的學習。
如果我們總是盯著孩子的不足,不斷地抱怨孩子,不斷地貶低孩子,那么就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的心理不斷地被這些負面“壞的”標簽所占據,時間長了孩子就很難擺脫困境,這種思維模式也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如果孩子真的想要看手機,父母要允許孩子看完后,自己選擇合適的內容,教會孩子如何去操作,并且要引導孩子學會自我暗示,比如說,我對手機很有自制力,如果我點開就會比較容易沉迷,至少不會沉迷。
如果孩子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學會自我暗示,比如說,在遇到自己害怕的事情時,讓孩子說出自己害怕的事物的名字,比如說,怕狗,或者是害怕樓梯,等等。當孩子感受到害怕的時候,他就不會再害怕了,不會再去上網查查害怕,害怕。
如果孩子有了這種想法,那么父母就要告訴孩子,其實他是在安全的環境下面玩游戲,而不是害怕狗,如果孩子一直逃避,那就可以再讓孩子玩一下,等到他覺得害怕時,他就不再上網查閱資料了,這樣他就可以在這個輕松自由的環境下把自己玩游戲的恐懼心理施加于一個虛擬的環境中,也就不需要去看那些令人恐懼的東西了。
當然,還有一種方法,父母可以選擇使用第三種方法。這里說的第三種方法,也是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的。
第五種方法,可以教孩子區分虛擬和現實。
當父母跟孩子聊到游戲時,可以跟孩子提出一個假設,讓孩子有問題,讓他設想一下現實與現實,然后他就有成就感了。比如說,孩子在學習數學的時候,要讓孩子可以跟自己的老師去溝通,把他當下一個具體的問題進行解決。這個過程也是給孩子看到一個希望,就是說孩子知道如果他沒有達到理想的目標,他有一些條件反射就會去抵制。
其實這個策略,比起家長的暴力,其實在任何一個方面都是更有效的,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告訴孩子,對游戲的控制就是對孩子的。當然,這個控制也需要父母有一定的經驗,但是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去把握好分寸。
第二,不要讓孩子在游戲中去尋找自我價值,而是把游戲當成宣泄情緒的一個出口。所以,家長們要記住,不要把游戲當做孩子的一個工具,而是要把游戲當做滿足孩子需求的一個手段。
第三,在孩子更高層次的層面,家長需要關注孩子的需求,但不要把游戲當做洪水猛獸。
如果孩子真的喜歡上游戲,就算是在家長嚴防死守的時候,孩子依然是想盡辦法去玩,根本聽不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