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雙向障礙癥的表現
情緒是以心境低落、心境高漲、思維遲緩和行為遲緩為核心表現,是情感、心境和精神疾病的兩類主要類型。
情感是指以情緒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精神疾病,從而引發疾病。
\
以上五點是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情感的“雙向”是指情感體驗的體驗明顯地受控,并伴隨著身體的各種反應,例如心悸、惡心、心動過速、肢體發軟、便秘、出汗等。
情感是對情感進行調節的一種能力,它被稱為最初的自我防御機制,它被稱為“線索”,其作用是情緒產生的條件反射,“線索”有一定的范圍,個體可以通過情緒的反映,如實的反映、清晰的感覺、令人信服的語言等,以“線索” 的形式呈現,幫助當事人以自己的語言進行自我調動。
情緒機制
比如,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有的人由于自己心情不好、心情不好而對自己的長輩進行打罵,那么他就會有意識地進行這種自我防御式的保護,以讓自己免于受到傷害。比如說,某一個孩子在當眾被當眾用手臂擊了一下,他覺得疼,就會想要去撞墻,用頭去撞墻。這樣的結果,當然是不但達不到父母的預期效果,反而使他的行為更加的錯誤。我們應該改變自己的情緒機制,從更加正面的角度去關注和理解孩子。
身體的力量
如果說我們經常打孩子的話,那么孩子的身體會被我們的腎上腺素系統影響到,孩子就會更加的反抗。腎上腺素系統就會使孩子更加的熱愛生活,更加愿意尋求幸福,當然孩子的心理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身體的力量可以提升孩子的效率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我們的孩子會更加喜歡跟父母對抗。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的孩子會更加的喜歡挑戰我們,因為孩子在對抗的過程中可以感覺到安全感,但是這種安全感是他必須要建立起來的,如果他沒有做好的話,那么他的大腦就會產生一種很大的挫敗感。
如果孩子已經養成了依賴性人格,那么他的大腦就會變得越來越笨,越來越沒有辦法集中精力,孩子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所以說,當我們還是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我們是一個大人,是一個大人,是一個大人,是一個小孩子。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孩子都是三觀在不同的成長的階段。
我們要和他們去溝通,去了解他們心里在想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去打壓,去命令。
在教育過程中,作為父母,我們要和孩子成為朋友,是成為孩子的朋友,是孩子的同盟軍,我們會經常和孩子在一起探討問題,孩子的思維、行為發生了變化,他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得有自己的觀點,慢慢的孩子就變得不再需要父母的控制,也不再需要父母一味的命令和要求。
現在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非常多,可孩子并沒有形成自律的能力,孩子之所以想玩手機,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養成自律的習慣。
父母要想幫助孩子,必須要找到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才能找到對癥下藥。
如何幫助孩子找到手機“癮”
1. 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喜歡玩手機,但卻不知道手機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幫助孩子,擴充他們的知識面,讓孩子更加自信。
另一方面,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興趣愛好,最好能和孩子一起討論一下什么是打籃球、打乒乓球、溜冰這些運動,有利于開發孩子的智力,還能鍛煉孩子的身體。
當孩子把時間都投入到手機上時,他們就沒有時間和父母交流了。如果孩子能夠從生活中找到興趣愛好,他們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手機上,在手機上面花費的時間就會減少。
2. 父母要花時間陪伴孩子
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忙,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很無聊,如果孩子能夠在父母的陪伴下,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和關愛,那么孩子在下次遇到困難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和父母溝通,尋求父母的幫助,而不是自己一個人解決。
我們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是重視自己,和自己在一起的,父母永遠都在。
3. 為孩子制定規則
規則的制定并不是為了約束孩子,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讓孩子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當孩子能夠自我管理自己的時間,能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時,父母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些獎勵,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如果孩子的自律性不強,總是需要家長去督促,孩子可能會因為沒有時間觀念而不能專心完成自己的事情,從而產生依賴感,對孩子的學習會造成影響。
自律也是一樣的道理,孩子總是要學會自己安排自己的時間,不能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沒有良好的自律性,做事也會拖拖拉拉,這樣會使自己的工作變得更難,甚至有的孩子會因為沒有時間觀念而不愿意做家庭作業,這也是父母需要注意的。
二、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1、適當的延遲滿足
我們需要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告訴他要做什么,比如我們要看書,要學習,要聽故事,要做家務,要出去玩,要做好規劃,要學會時間管理等等,而且這樣我們才能夠讓孩子養成好習慣,這樣的話,孩子的學習的效率也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