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旁邊有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怎么辦
。他說,我今天要拜托你了,我感覺你在跟我溝通,我想讓你陪我打籃球。我不想寫作業了。他給我看,后面他又給我看,我就想讓我陪他打籃球。
說到這里,他又要抱怨,說我忙,不用你多說,孩子就是最親的人。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右學賴頌強講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提學習成績的6個步驟》的電子書
你不是說,打球需要父母陪伴,而是要我們跟他說:“媽媽,你不用管我了,你只需要專心陪我。”
幾個月前,我坐在辦公室的角落,眼巴巴望著他的背影,我心中有一種內疚感。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孩子也會經歷這個階段,但是我們的角色并不是孩子的父母。
所以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跟孩子說“我不想管你了,你可以自己選擇打回去”,這種選擇,是違背了我們身為父母的初衷。
當我們在跟孩子說“不行”的時候,也應該自己去判斷、去選擇,畢竟孩子只有一次次地被否定,沒有人教會他如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何從錯誤中汲取教訓。
“打回去”這種做法是為了把孩子的情緒控制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但是打回去,這是絕對不行的。
要讓孩子知道,當他做出任何選擇后,父母都會接受,并且不會因此受到懲罰。這樣,不僅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還能讓他在被打后知道,自己的行為要承擔后果。
而不是用打回去的方式,來讓孩子有所畏懼,那么,孩子就會真的失去了自己的這個能力,對于日后的人際交往也是不利的。
第三,要讓孩子知道,即使是打回去,也并不是因為他做錯了什么。
小劉媽媽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有時候對方的一個眼神就能把孩子嚇得魂飛魄散。
所以,孩子一旦被打了,一定要第一時間給他道歉,道歉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孩子,保護自己的孩子。
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事情,而當家長對孩子的錯誤認知錯誤不加以引導,一味地打罵孩子,不僅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會讓孩子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泥潭里。
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打罵教育變成了“自責式教育”。
這就像我的一位朋友,她的女兒在學校和同學鬧了矛盾,回家后跟媽媽說了這件事情,媽媽卻說:“她又不是故意的,我看到她又沒做錯事就沒道歉,她這是在推卸責任!”
所以,家長要學會區分事情和孩子的事,不分青紅皂白,事事都和孩子一起承擔。
有一次,女兒因為買東西太晚沒寫完作業,被媽媽暴揍了一頓,從此以后再也不寫作業,學習成績也直線下降。
另一個同事的孩子也是,他每天放學回家就把自己的房門關上,晚飯都是人關起來,有時候大人喊他吃飯也沒聽見,看到孩子的房間就更加擔心了,問了幾次,孩子還是不說話。
我們都不敢跟孩子硬碰硬,但是態度確實是不行了,我們也很無奈,因此經常會忍不住吼孩子。
相信很多家長也會有同樣的感覺,覺得這孩子不聽話,其實是自己造成的,有些家長也會覺得自己很瑣碎,為了家庭的和諧,所以忍不住吼孩子。但是你知道嗎?其實家長也是普通人,我們也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也會控制不住自己。如果我們吼叫,我們就會進入吼叫模式。
所以家長應該做的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亂吼亂叫,如果我們控制不住自己的時候,就不要傷害到孩子。
當我們知道自己犯錯后,要及時跟孩子道歉,孩子才會慢慢學會,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吼叫。
03
第2件事情:在孩子犯錯后及時給孩子道歉
家長在給孩子道歉前,一定要先跟孩子道歉。比如,媽媽想要給孩子買一個玩具,孩子想跟你說:“媽媽,你買給我一個玩具怎么了?”這時你應該先跟孩子道歉,你可以說:“媽媽現在沒有理由可以買這個玩具,等你有了這個玩具,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其實孩子出現這樣的問題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而是每個家長都在遇到的問題。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直接用吼叫的方式處理,很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叛逆。這個時候應該先從我們自身角度出發,告訴孩子什么事情是對的,什么事情是錯的。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對父母的對抗行為。
3、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有的孩子之所以會出現不聽話的情況,也許是因為父母的吼叫讓孩子變得更加不聽話。但是如果我們想要讓孩子更好的去改正錯誤,那么我們就應該掌握親子關系的建立。了解孩子到底是怎么回事兒的,而且這個時候孩子有可能還會受到影響。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我們就要及時糾正孩子的錯誤,幫助孩子更好的去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