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論文已開設了15期,相關論文也進行了修訂,其中閱讀量過萬。從小學五年級到高中三年級,林紅就有多個心理健康課題。2020年10月,她致力于做心理健康研究,她被選為廣州大學醫(yī)學院心理系的助教。
林紅表示,從她接觸的案例來看,心理健康有哪些負面影響,如何應對。如果不想成為情緒的垃圾桶,那就從負面情緒入手。
校園欺凌是一種社交手段,并非不存在。
\
以上五點是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團隊14年來經(jīng)驗的建議方案,也是孩子能否改善抑郁\\
點咨詢免費領取《左養(yǎng)右學賴頌強講如何4-8周改善孩子抑郁等心理問題的六個步驟》的電子書
作為家長,我們也應該把重心從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健全人格上,轉變到如何幫助孩子構建合理的人際關系上來。
根據(jù)腦科學和認知神經(jīng)學理論,管理情緒的前額葉皮質,主要負責人的認知功能。孩子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發(fā)展階段,杏仁核是重要的結構,杏仁核掌管感知和運動。
孩子的前額葉皮質非常重要,孩子必須要擁有一個健康的情緒體系。
即使孩子犯錯后情緒失控,也是情緒的一種,情緒解決不了問題。
因為杏仁核是不可能通過大腦處理的。就像是眼眶流淚一樣,它是負責思考和過濾的。杏仁核的存在就是大腦中負責情緒的部分。
孩子會逐漸形成一種思考能力。杏仁核就是這樣一個附著在海馬末端,邊緣系統(tǒng)的一部分。一個小小的手機就可以讓孩子瞬間清晰地感知到當前世界是如此的“危險”,而手機背后的各種救援手段就是最直接的反饋。
對于孩子來說,手機就是一個“繭”,而成年人的反饋機制,就是在“繭”里面,孩子反復受到來自于外界的反饋,并且這些反饋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fā)展,孩子的認知發(fā)育和大腦發(fā)育是不一樣的。當孩子在網(wǎng)絡上尋求反饋的時候,很容易形成依賴。
如果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長期被父母關注,卻得不到認同,孩子就會通過沉迷游戲來尋求認同感。
在網(wǎng)絡游戲中,孩子可以在游戲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成就感和價值感,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些滿足感就是滿足感。
學習是一個人一生中唯一可以感覺自己存在的需求,所以在虛擬世界中,孩子可以完全地釋放自己,尋求肯定。
當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實現(xiàn)這些需求的時候,他就會在網(wǎng)絡中去尋求認可。
2. 網(wǎng)絡可以讓孩子獲得成就感
很多時候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的成就感,是在網(wǎng)絡中能獲得的。
如果孩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得到,感覺不到自我價值,那么孩子就會把自己沉迷網(wǎng)絡世界當成獲得認同感的唯一的途徑。
這時候,網(wǎng)絡游戲對于孩子就沒有吸引力了,游戲里面的成就感就會讓孩子們去釋放,甚至是因為不想輸了,孩子就會無休止的沉迷其中,導致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都受到影響。
三、如何幫助孩子擺脫沉迷網(wǎng)絡游戲?
1. 多跟孩子交流,幫助孩子找到存在感
如果孩子不愿意和家長交流,或者說即使自己在說了,但是父母也不知道,那父母又怎么能及時地給予孩子回應呢?
我們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要多去傾聽孩子,不要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去教育孩子,而是應該多跟孩子進行交流,讓孩子把自己的內心想法說出來,我們也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孩子才會慢慢的去接納父母。
2. 合理的讓孩子去接受自己的想法
家長要讓孩子明白自己內心想法的話,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接受父母的想法,因為有的時候孩子的想法也許是天馬行空的,所以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直接去否定孩子的想法,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
所以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重方式方法,而不是強硬的去命令孩子,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聽話。
3. 家長應該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
家長應該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不能一味的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替孩子做決定,要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直接就直接的去指責孩子,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于自己的想法是比較認同的。
也許家長在和孩子的溝通之中會發(fā)現(xiàn)孩子存在著一些某些想法,但是卻沒有很好的去改正這些想法。
所以家長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應該學會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這樣才能夠在家長的幫助下更好的解決問題。
4. 家長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也應該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態(tài)度
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家長如果出現(xiàn)了情緒化的情況,那么很有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加的敏感,因此家長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應該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態(tài)度也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其實這樣是非常不利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長進行溝通,因為這樣的話不僅不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還會讓孩子失去對家長的信任。
所以在和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態(tài)度,可以說的比較委婉一些,而且可以用選擇的語氣。
比如:“寶寶,你是想要這個玩具車?還是想要那個玩具車?”這樣的話也是和孩子溝通的一個很好的方式,不要直接就讓孩子聽自己的,而是要給孩子選擇的機會,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要的玩具。
這也是一種尊重的態(tài)度,孩子在和家長進行溝通的時候也會更愿意去考慮他人的感受,這樣的話會提升孩子與家長溝通的效率。